阉割焦虑 :
阉割焦虑来源于恋母情结,与父亲存在竞争的敌意并且感到焦虑。1909年,S.弗洛伊德在一个关于男孩小汉斯的病例报告中最早提出阉割焦虑的假说。病例中,5岁的小汉斯对马有严重的恐惧,弗洛伊德认为小汉斯的恐惧与阉割焦虑有关。
关于阉割焦虑的概念,比较成型的理论体系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第4章“焦虑与本能生活”章节,弗洛伊德修改了焦虑的旧说,提出了焦虑的新说。旧说以为恋母情结受到压抑以后产生了焦虑。新说认为焦虑是警告自我将有危险到来的信号,这个危险就是阉割或割势。儿童玩弄生殖器时,父亲曾以阉割威胁他们,这是阉割情结的来源。随着研究的深入,已有人编制出基于主题统觉测验的阉割焦虑量表对其进行量化。
精神分析的理论中,阉割焦虑出现在一个特殊的儿童性心理阶段——性器期,又称生殖崇拜期。性器期为儿童3~6岁,阶段的具体划分根据每个孩子的发育情况有所不同,也与周围的社会及人文环境有关。这个时期的儿童潜意识里对异性的父亲或母亲有性爱的欲望,但因为这种感觉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会受到压抑;然而,这些感觉是日后性方面的发展与调适的重大决定因子。这个时期的男孩渴望母亲的关注,对父亲怀有隐隐约约的敌意,同时又会担心这种情怀受到大人的惩罚,普遍感到害怕。此时,男孩通常会有一种与阴茎有关的特定焦虑,弗洛伊德称为阉割焦虑。他最终的恐惧是父亲会阉割他,特别当看到女孩没有阴茎时,此焦虑会加深。由于有此焦虑,男孩压抑对母亲的欲望。如果恋母情结适当地解决,男孩会以另一种较为人接受的情感方式来对待母亲;同时也会对父亲产生强烈的认同。经由此认同,男孩体验到各种满足,他变得更像父亲。相对于男孩的恋母情结,女孩也有恋父情结。女孩在此时期对母亲会发展出负面的感觉,因为她发现自己没有阴茎,此即所谓阴茎嫉妒,相对于男孩的阉割焦虑。女孩想要跟母亲争夺父亲的注意,但当她发觉自己无法取代母亲时,她开始认同母亲行为上的特征。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男孩对自己的母亲在潜意识中都有过性的欲望,想驱逐自己的父亲并取而代之。这种情结冲动导致了男孩的阉割焦虑,只有在逐渐成长过程中,慢慢地解决了这种纠结,逐渐在内心认同父亲,并将父亲的行为习惯及形象内化,接受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指引,从而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的超我。阉割焦虑并非就是病态的心理反应,正常人或多或少都要经历这个阶段,经历性器期的冲突,在本能的渴望和理性对欲望的压制间取得平衡,走向成熟和发展。但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周围的大人长辈或者引导者反应过激处理不当,或者是成长过程中出现异常因素,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成人之后对情感婚恋方面的处理出现问题,严重的会导致病态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