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状回面孔区

2024-02-09

    梭状回面孔区 :

1997年,美国神经科学家N.坎维舍等人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发现,梭状回的一部分区域在人们观看面孔时的激活强度要比观看其他物体(如房屋等)时更强,因此将梭状回中对面孔特异性反应的区域称为“梭状回面孔区”。一般认为梭状回面孔区参与了对面孔的整体性加工,当面孔的整体性被破坏时(如倒立),该脑区的激活强度减弱。另外,梭状回面孔区对面孔的特异性反应也与人们的面孔识别能力有密切关系。例如,加工面孔时该脑区激活越强的人,表现出了更好的面孔识别能力。然而,关于梭状回面孔区是否特异于面孔加工尚存在争议。例如,当人们加工自己所专长的非面孔物体时(如汽车)也会激活梭状回面孔区,根据该脑区对非面孔物体的激活强度能够预测人们对物体的识别能力。因此,梭状回面孔区对面孔的特异性反应是由于识别面孔是人类的专长,而不是由于面孔本身的特异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