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预言 :
由美国社会学家R.默顿于1948年提出。自我实现预言属于期望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例如,如果一位老人事先认为年轻人是鲁莽的,他就可能以消极的方式对待年轻人,从而导致年轻人对该老年人负面行为反应的实际发生。
自我实现预言为很多心理学实验研究和教育实践所证实。研究表明,晕轮效应能够导致自我实现预言,与低吸引力的人相比,美貌的人会因为受到积极和友好对待而导致更积极的双向互动。有学者多次探讨了学校教育情境中的自我实现预言,他们依据在奥克学校的研究发表了《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文,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自我实现预言,两组智力相当的学生因为教师期望的高低不同而导致学业成绩的实际差异,这些发现也使自我实现预言与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直接联系起来。
自我实现预言的发生包括三个步骤:①知觉者(期望提出者)形成或激活对他人的某种印象。②知觉者无意中按照符合预期印象的方式对待他人。③作为对知觉者行为的回应,他人的行为会与知觉者的行为相一致。自我实现预言的心理机制主要是非言语交流与非直接语言线索影响了他人,如微笑、点头、目光接触等互动行为的频率。当然,赞美和批评性的语言也起着相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