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年龄

2023-12-12

    心理年龄 :

心理年龄是相对于生理年龄(即实足年龄)的概念。由法国心理学家A.比奈和 T.西蒙 于1905年提出。当时法国教育局为了定量地测量儿童的智力表现,请比奈设计了与年龄相当的智力测验题,用来评定儿童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一个8岁生理年龄的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得分,与6岁生理年龄儿童的智力测验分数分布的平均分一致,则表明该儿童的心理年龄为6岁,其智力落后于正常8岁儿童,只相当于一般6岁儿童。

比奈研究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

当代智力测验(如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测量智力需要计算人的心理年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的测验题目按照年龄组编制,每个年龄组有6个测验题,测验题难度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被试通过的测验题所对应的年龄越大,其心理年龄也越大。在计算心理年龄时,被试每通过1个测验题,心理年龄就增加2个月。例如,某儿童通过了5岁组的全部测验题,但未通过6岁组的测验题,那么该儿童的心理年龄就是5岁。如果该儿童通过了5岁组的全部测验题,且通过了6岁组的4个测验题,7岁组的1个测验题,8岁组及以上的测验题都没有通过,那么该儿童的心理年龄是5岁10个月。

心理年龄代表了智力的绝对水平。不能用心理年龄直接判断儿童的智力发展是否正常,心理年龄只说明智力水平实际达到的年龄阶段。想要判断该儿童的智力发展状况,还需要考虑生理年龄。基于此,德国心理学家 W.L.施特恩 首先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智商比较了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可以用来判断儿童的智力发展状况。智商的计算公式是智商=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这种通过比率所得出的智商又称比率智商。按照这个智商计算公式,如果某个儿童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等,智商就是100,代表该儿童的智力水平发展正常;如果某个儿童的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则代表该儿童智力水平偏低;如果某个儿童的心理年龄大于生理年龄,则代表该儿童智力水平偏高。使用比率智商来代表人的智力水平存在局限性。因为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智力会逐渐稳定在某一水平,这样比率智商会逐渐下降,与人的实际智力发展情况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