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层面上的父性教育呼唤:所谓“父性教育”是指“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征的教育,或者通俗地说,就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5]”中国传统的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绝大多数家庭都是母亲在家养儿育女,父亲在外挣钱养家,父亲成为孩子教育、成长缺席者的情况越来越普遍。随着“重男轻女”思想的贬斥和“男女平等”思想的宣扬,女性的独立意识越发强烈,“家庭煮夫”成为一种社会新现象,虽然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依旧远多于男性,但是越来越多的女性要求男性向家庭回归,尤其强调父性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湖南卫视应时地推出《爸爸去哪儿》,星爸们克服繁重的工作,与孩子一起体验野外生存,教育孩子是非对错,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正是女性观众所理想的父亲角色和家庭关系,共鸣和认同由此生发,并最终积淀为对《爸爸去哪儿》节目的价值认同及归属。
将精神分析学引入电影研究的麦茨说:“每一次我都是在电影中成为自己目光的受抚对象。[6]”电影的镜像理论同样适用于电视,观众将电视中的人物和情节想象成自己所期盼的现实生活状态,通过窥视他人的行为来完成自我认同、自我重构,在想象和幻象层面达到视觉的满足。在现实层面,普通家庭不具备足够的资金和充裕的时间经常带孩子外出游玩,于是受众将《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父子想象成自己的家庭,产生一种替代式参与感,借电视中的人物实现自己的梦想。
受众是电视媒介传播和影响的对象,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性接触决定了受众紧握着电视节目的生命线,尤其在“文化消费”盛行的今天,受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受众的心理需求在‘真人秀’节目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了极其重要的分量,只有满足受众的需求,电视节目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正是因为它满足了受众多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当然,分析受众心理的目的并不是要电视人曲意迎合受众,而是希望能多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多关照受众的心理才能制作出受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
情感层面上的父性教育呼唤
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