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与成因

2023-11-05
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与成因:(一)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

  1.学习适应不良型。学生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学习,而学习适应不良型是学生广泛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甚至由于学校、学习适应不良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中途休学或辍学。首先,在情绪方面学生具体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怖、厌烦等,总体上来说他们害怕学习、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回避上学、学习萎靡状态等。其次,在行为方面具体表现为能力抑制、社会性退缩、品行紊乱和行为倒退,学习能力良好的学生学习适应不良后出现学习困难问题,与同学交往明显减少,参与学习、生活和体育活动等明显减少,甚至出现不遵守纪律、沉迷于游戏、逃学、斗殴、偷窃等不良现象,学习活动无计划、无目标。最后,在生理功能方面具体表现为头昏脑涨、睡眠不佳、腰酸背痛、心悸、全身乏力等问题,但是通过身体检查发现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2.强迫型。主要是学生从自身来看意识到这是不合理、不必要问题,但是仍然难以控制和摆脱某些想法和行为,这种强迫观念、强迫冲动引起的焦虑和不安就是强迫心理问题,不同程度上对学生学习、生活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强迫观念,头脑中无意识会出现一些歌曲旋律、别人所说的话,过度不自信,每次作业或考试后总是认为存在着错误,做事情总是有遗忘现象,他们害怕考试失败、挨老师和父母的批评,头脑中甚至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等。另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强迫冲动和强迫动作,考试时即使才上厕所仍然又想去;见到老师或父母内心平静却思想烦躁等。

  3.抑郁型。这是情绪持久低落引起的一种心理问题,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的情况之一,患上抑郁症的学生不同程度上会存在着焦虑、沮丧、压抑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所有事物以及新鲜事物的兴趣明显衰退,无意中也丢失了原有的兴趣爱好;二是做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自我评价时候对自我不认可,出现问题内疚、后悔、自责倾向非常严重,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失败等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三是做事情精力明显衰退,面对学习和生活感觉到疲惫无力,对于复杂的问题难以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和运动,存在着力不从心的感觉;四是开始处于封闭退缩状态,不愿与他人交往,情绪苦闷的时候不主动诉说、也不排解;五是出现头疼、背痛、肢体酸痛、失眠等明显的躯体不适症状;六是对生活所有的事物感觉到悲观失望,找不到希望。

  4.焦虑型。学生处于一种特定的应激状态就会产生焦虑,从根本上来看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过度焦虑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具体包括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一方面,学生出现急性焦虑,就是对于某些事情有突如其来的“大祸临头”的感受,同时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出汗、发抖、腹痛等问题,这种情况难以预料,持续时间不长,一般发作后会出现虚弱无力的问题,恢复时间短。另一方面,学生出现慢性焦虑,表现出持续性紧张和不安的问题,在学习、活动中不知所措、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会大大下降,遇事时容易往坏处想,从主观上来看他们自己无法控制这些问题。

  (二)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学生自身。学生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首先,遗传因素,部分学生相貌不佳、先天残疾或智力偏低等问题使他们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当同学异样看待他们时容易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其次,学生自身成长环境与身心特点,他们在成长阶段受到不良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导致他们自身不自信,心理素质脆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新形势下以“95后”和“00后”?橹鞯难?生群体整体上缺乏独立能力,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家庭环境所导致额。首先,父母对他们过分溺爱,二胎政策放开后并没有改变家庭对子女的宠爱,父母对子女百般呵护,从不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即使是犯错误对他们也没有及时进行教育,让他们养成“唯我独尊”的状态,进入学校和社会生存后常常遭遇挫折而无所适从。其次,我国家庭教育仍然以传统模式为主,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滋生了他们的不良心理,在家庭中孩子没有得到平等地位和尊重,父母过于放松或者严厉、粗暴的教育都会使他们陷入不良的心理状态中,过高期望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宠爱教育会压抑他们的独立性,父母与孩子紧张的关系容易引发孩子反抗等不良心理。最后,不和谐的家庭气氛、不正常的生活环境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创伤,尤其是新形势下离婚率高居不下,父母离婚不同程度上会对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无意中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健康的个性心理、不良的仇视和嫉妒心理,家庭因素带来的心理创伤甚至会让孩子心理上出现某些病态。

  3.学校因素。学校因素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和家庭因素差不多。首先,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心理紧张、用脑过度、学习效率不高、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等,进而产生焦虑、苦闷、压抑等不良问题。其次,教育方法与学生特点结合不紧密,对学生缺乏相应的理解、耐心和爱心,师生关系冷漠,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失望、出现消极情绪,将会出现人际交往焦虑。最后,学生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都是处于空白区域,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不足。

  4.社会因素。一方面,学生还没有直接与社会接触,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学生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对于一些对生活、学习和工作充满迷茫和困惑,容易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环境整体还没有得到净化,由于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不良行为环境下学生容易滋生不良情绪,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