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购买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2023-10-23
冲动购买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一) 冲动购买行为的概念。

  1. 以产品为中心的冲动购买行为。学者们最初是从产品入手,研究哪些产品容易产生冲动购买,并把冲动购买行为等同于非计划购买[1]59。20世纪 70 年代,Bellenger、Robertson 和 Hirsehinan 指出,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有可能被冲动购买。之后,纯粹针对产品的冲动购买大规模调查就逐渐减弱了。但仍有少量学者在这一方面继续进行探索。

  2.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冲动购买行为。Rook 和Hoch 指出实际上是每个人,而不是产品经历了消费的冲动性[2]。这一结论使得学者们对冲动购买产生了新的认识,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以消费者的行为为中心。目前,对于这一概念,虽然各个学者的表达有所差异,但都倾向于认为,冲动购买是一种突然发生的、难以抵制的和带有享乐性的复杂购买过程。在该购买过程中,购买决策制定迅速,没有经过细致、深入地考虑所有相关信息与其它可供选择[3]56。消费者冲动的形成和实现之间时间间隔极短,产生了冲动购买欲望后,是否行动取决于消费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另外,冲动购买对同一个消费者而言可能发生一次或者经常发生。

  ( 二) 冲动购买行为的分类回顾文献,主要是 Stern、Bayley 和 Nancarrow对冲动购买行为进行了分类。

  1. Stern 基于外在刺激因素对冲动购买的分类[1]59。( 1) 纯冲动购买: 是一种真正的冲动购买行为,它打破了正常购买模式,是一种追求新颖与逃避的购买行为; ( 2) 提醒式冲动购买: 是指当购买者看到某一商品而想到家中该商品已快用完或存量很低,或者回忆起有关该商品的一个广告或者其它一些关于一该商品的信息,也或许是回忆起一个先前的购买决定时而产生的冲动购买行为; ( 3)建议式冲动购买: 当消费者第一次看见某一产品,即使他对该产品没有任何知识,想像到未来可能会需要,从而发生冲动购买行为; ( 4) 计划式冲动购买: 是指消费者在头脑中本有一些购买打算,但进入店后由于发现价格优惠或奖券,从而有一些购买其它产品的预期或打算。

  2. Bayley 和 Nancarrow 基于消费者内在动机对冲动购买的分类[4]。( 1) 自我证实型冲动购买: 有一些消费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精明或善于持家,会为感知到的未来需求做一些堆存或预选购买; ( 2) 自我补偿型冲动购买: 当消费者取得了好的成绩时,会做一些冲动购买以对自己进行奖赏、提升心情,或者为了补偿自我形象/满足自尊的需要而做出的冲动购买; ( 3) 自我重新定义型冲动购买: 是指消费者由于渴望或潜意识冲突所激发的冲动购买;( 4) 病态型冲动购买: 是指消费者不能自我控制地进行重复购买行为,是一种强迫性购买行为。该购买行为目的主要在于消费者要缓解自己内在焦虑或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