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2023-10-22
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助人者因素。

  虽然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与日常亲社会行为有所不同,但表现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却仍然受到文化制度规范等因素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中通过访谈发现,促使大学生表现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社会规范的影响。

  社会规范对网络亲社会行为也有重要影响。有两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首先是互惠规范;现实社会中的助人行为是相互的,同样在网络中,这种互惠互利的精神鼓励了不少亲社会行为的出现。另外一个是社会道德责任感也是影响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多大学生网民表示他们出于自己的社会道德的需要⑥,在校园网络中发现有需要的同学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2)自我奖赏及自我价值的体现。

  在网络亲社会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中所提到的“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主要是指不期望有来自外界的物质报偿,但这不排除助人者自身因为做了好事而获得的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等内部酬奖。以往很多大学生都表示自己在网络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后能得到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等。这种自我奖赏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人的情绪,从而促进个体继续从事网络亲社会行为。⑦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都表示,当同学的问题在自己的帮助下得到解决时,自己都会有一种认同感,感觉自己的价值被体现了。

  (3)兴趣动机。

  兴趣是人们社会性动机的一种,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并常常会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

  2.求助者因素。

  求助者是亲社会行为针对的对象,求助者的情况对助人者是否实施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为网络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使求助者自身的相关信息变得模糊,使得求助者的特征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所减弱。所以在网络社会中,求助者求助的文本信息所使用的语言和所传达的内容与助人者经历的相似性就成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1)求助者文本的语言。

  相对于实际的人际交往,网络交往更具有“文字化”。尽管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带宽的增加,网络交流的手段更加丰富,但还是以文字交流为主要形式。因此,网络求助语言的应用以及它所呈现出来的事件状态影响并制约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实施。求助文本的语言表达主要体现是否得体、是否诚恳等方面。往往那些看起来很紧急或者助人者较感兴趣的帖子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诚恳的语气能提高求助者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助人者的顾虑和疑惑。

  (2)求助者与助人者的相似性。

  虽然网络上看不到求助者,使得助人者很难根据相似性来判断是否实施亲社会行为,但在网络上,求助者与助人者的相似性还是存在的,这就体现在求助文本上。人际吸引中的相似性因素仍然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有着促进作用,尤其是个人兴趣的相似。研究发现,助人者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是有过相同经历的帖子有较强的浏览和提供帮助的意愿。而且,相似性是网络环境下对亲社会行为的实施起着最主要作用的求助者因素。

  3.情境因素。

  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网络亲社会行为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行为发生的情境不同。由于网络环境自身的某些特征,它比起现实环境来更有利于人们做出亲社会行为。情境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旁观者效应、环境和时间三方面。

  (1)零旁观者效应。

  在现实社会中,旁观者效应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的情境因素。社会心理学家拉塔涅和达利认为,责任扩散模式,旁观者的数目可能是人们没给出帮助的主要原因。其实旁观者效应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他人在场会使人们在采取行动时产生更多的顾虑,更加小心地表现自己以赢得他人积极的评价;第二,情境不明确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参照在场的其他人的态度和行动来做出反应⑧。然而,网络社会行为以文本信息为互动主体,这使得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互动交流的场域因素减弱,再加网络空间中,互动的主体则是ID,参与网络互动的行为主体的身份地位是不明确的,这就使个人摆脱外在的压力以及对评价的恐惧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人们在网络中的互动和交流的频率⑨。所以,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很少受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2)环境因素。

  在网络社会中也存在着网络环境,但是网络环境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在网络社会中,天气、噪音等自然环境的因素完全消失了,不再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也不再对网络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了。相反社会规范等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环境因素延伸至网络社会对网络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网络社会虽然有一些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但榜样、个人的价值观、网络社区的道德风气等仍然是影响网络亲社会行为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⑩。

  (3)时间因素。

  人们在匆忙的时候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这种情况下的亲社会行为给助人者带来了很大的代价成本。在网络社会中,时间仍然是人们在进行网络亲社会行为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以往研究中,很多大学生网民都表示网络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前提是当时有时间或是整个帮助过程耗费的时间较少。因此人们投身于网络时并不是没有理性的,而是把网络生活当作现实生活的延伸,对其中的代价会做出理性计算。

  网络社会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的从大学生网瘾等社会问题的角度来探讨了网络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危害,而有一些研究者从网络社会积极的一面入手分析网络对大学生学习,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想办法降低、避免网络社会对日常现实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同时,把网络中积极人际关系和互动延伸到日常生活。

  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比起现实社会中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较少的受到限制,这样更多的人自觉自愿的实施网络亲社会行为,所以通过网络上的亲社会行为来促进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互动中亲社会行为对他们的成长和人际关系都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注释:

  ①⑥⑩蒋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吉林大学。

  2010,第8页、第37页、第43页。

  龚季兴。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商业时代。2009,1。

  ③⑦危敏。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山东大学。2003年,第8页、第27页。

  ④⑤王小璐,风笑天。网络中的青少年利他行为新探。广东青年干部学报。2004,3。

  ⑧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⑨丁迈,陈曦。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现代传播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