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行为心理成因

2023-07-30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行为心理成因: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定义来看,大学生自愿性失业主要是没有找到预期的工作而选择暂时失业。因此,自愿性失业是主观意识选择的结果,该行为日益普遍的存在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心理上的某些诉求。

  (一)寻求自身匹配心理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从人格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在寻找职业时都希望与自身的性格、 气质、 兴趣等相匹配。在倡导素质教育、宣扬个性的今天,人们在选择工作方面也更加注重该职业是否与自身相符。对初涉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对职业的寻求过程过多地表现为一种观望、踌躇状态,但看到现实的薪酬、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与理想中的相距甚远,就产生一种不能委屈自己的逃避心理,自愿性失业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恐惧挫折心理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从心理学上讲,在可能预测的挫折面前,有人表现镇定自若,会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各种途径;有人则选择暂时逃避,另择一条路径或另改目标,期望一帆风顺地达到目标。由于对就业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旦遭遇挫折,便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最终导致向职场投降,“考研族”则选择躲在学校继续深造,期望给未来的就业增加砝码,而“啃老族” 选择把找工作推给父母,逃避现实。

  (三)就业期望过高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个体在求职时,往往会对一份职业的福利待遇、未来前景、工作氛围等条件进行一定的预期。就业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个体因相互搜寻而达成一致的最终结果。根据斯蒂格勒 (George J . Stigler)的工作搜寻理论,一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对劳动力市场的各项信息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不可能见到第一个买家就与其签约。这时,最经济的办法就是进行“工作搜寻”,若双方都不能达到各自预期,则都会选择继续搜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