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对策:(一)转变政府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理念
政府要加大对社区服务的投建力度,建设功能型、服务型的服务站,完善社区的内部功能,真正使社区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发挥应有的作用[4]。在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中,要正确认识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树立“政府、社会和民众共同调节”的观念。面对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心理健康需要,政府显然难以个个满足,在实际工作安排中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配置和运行方式应适当做出调整,减少政府压力,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效率。欧美国家在公共产品管理模式创新中普遍重视将公共产品竞争化,一方面允许私人组织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形成与政府部门的竞争。另一方面在政府内部开展绩效管理、分散权力,形成政府内部的竞争。
(二)改进政府的治理模式
参考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可以发现,其政府治理模式与我国有着较大差别。笔者认为,今后政府在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时,应当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划桨”走向“掌舵”。当前我国政府管理仍然是以统治型和全能型为主导,其管理中过于追求基层行政组织的权威性和功能的专门化。而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政府必须尽快转变原有的“划桨”者身份,而作为“掌舵”者。即减少工作的具体参与与实施,而加强宏观规划、管理监督职能。二是从集权走向分权。分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下放管理权至基层社区及社区卫生机构,给予其工作开展的灵活性,鼓励其工作创新与发展。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而且有利于降低政府服务成本。二是政府向公民放权,向社会放权,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与监督。政府可以通过向社会组织、中介组织授权的方式动员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独立或者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形成多重代理关系。 (三)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政府肩负有社区心理服务的重要责任,在原则上需要以政府的财政预算拨款来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因此,需要将社区心理服务纳入到公共卫生建设的范畴中,政府对其进行财政预算拨款,进行统筹规划,促进社区心理服务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该在当今的这个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筹资途径,构建起一套合理的社区心理服务经费补偿机制,以此来对社区心理服务的经费提供保障。这种多渠道的筹资机制与上一节中所说的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有着密切关系,适当吸引民间资本,可以从公益角度和市场化运作角度来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四)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规划
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应当首先明确管理权责,从多机构各行其是走向统筹整合[5]。笔者认为,可按照“以卫生局为领导,以心理卫生协会或综合医院精神科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落脚点”的服务模式创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组织体系。借鉴克拉玛依的机构设置模式,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服务网络体系是以政府心理工作中心为核心,以各街道心理工作站为平台,以街道相关机构人员为基础。同时加强心理服务干预、筛查、控制和跟踪的完全机制。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对社区居民的评估、诊断、跟踪,形成“信息、评估、反馈、防治”的预警系统及干预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心理干预具有更高的针对性。
(五)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主要在于人才的引进与队伍的培训两方面。在人才引进方面,拓宽人才来源渠道。可以公开向社会招聘人才,也可以由社区所在市县中心医院、心理专科医院调派专家进入社区。在队伍培训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部门构建长效培训机制,对各种专业知识与健康教育授课技巧进行经常性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医务人员各项能力水平。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合作,制定系统、规范、科学的培养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其次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学历教育。再次,政府应积极完善心理师资格评级认证体系。此外,队伍建设除了需要大量专业的心理服务人员外,同样需要全科医生、护士等多种医学健康服务人员,因此社区应当科学地设置队伍结构与人员组成。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202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