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79—1963
【介绍】:
男,着名的德国心理学家。
生于德国梅克斯海姆。1903年在弗赖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04年获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6年在柏林大学任教。
1907年在符兹堡大学的屈尔佩领导下,从事知觉和思维的研究。是所谓“无意象思维研究”的主要倡导者。他是维也纳大学教授,后移居美国,定居加利福尼亚。他最初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研究知觉,后来参加符兹堡学派,转而研究发展心理学。
1907年~1908年期间发表《思维过程心理学的事实和问题》等大量论文。
主要着作有:《格式塔知觉》(1卷,1931)、《形状知觉》(1913)、《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918,1930)、《心理学手册》(1922)、《心理学的危机》(第2版,1929)、《表现论》(1930、《语言论》(1934)等。
彪勒的妻子夏洛特·柏尔塔(也称C·彪勒)(Charlotte Bertha Bühler,1893~1974) 女,生于柏林,曾在明兴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20年代同她丈夫一起任维也纳大学教授,并建立了维也纳心理研究所。
这个研究所,在彪勒夫妇领导下,成为欧洲的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心之一。C·彪勒以研究儿童及青年心理学而闻名。主要着作有:《童话与儿童的幻想》(1925)、《青年的心灵生活》(1925)、《人生第一年》(1930)、《童年和少年》(1931)、《作为心理学问题的人类生活经历》(1933)、《儿童发展测验》(1934)、《实用儿童心理学》(1937)、《儿童与家庭》(1938)、《儿童问题与教师》(1952)、《从出生到成熟》(1953)。
彪勒夫妇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都是从生物发展的观点出发来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
他们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历史是动物心理发展历史的“复演”。彪勒认为儿童在出生后第一年里,其心理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本能阶段。2.习惯阶段。3.智力阶段。C·彪勒在强调生物因素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生物过程和环境影响的交互作用,并阐述人的心理发展的3条原则:1.生物学的发展过程的定向趋势。
2.个体心理发展中动机的决定作用。3.社会的要求。C·彪勒编制了维也纳儿童发展量表,该量表注重了测验的标准化,并且该测验的研究是以新生儿开始,这是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