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的矫治

2023-09-10
多动症的矫治:在西方国家,多动症学生的出现率比较高,不同报道中有不同统计数据,一般认为在3%—10%之间。多动症学生在学校成为破坏纪律、影响学习、妨碍交往的特殊学生,于是如何矫治学生的多动症也成为学校工作者的难题。对多动症学生的传统治疗采用药物疗法、食物疗法(认为多动症学生吃甜食太多,于是减少这类学生吃甜食)、行为纠正和奖罚方法,但都未收到理想的效果。
 
最近,心理学家运用“认知行为纠正”方法来矫正多动症学生。这种方法针对多动症学生的注意缺乏障碍,从注意入手,调整其认知策略。例如,学校心理学家在多动症学生面前呈现二幅“猫”的图画,这二幅猫图,乍看起来几乎一样,但仔细观察,却有多处的差别。利用多动症学生的兴趣,让他看图,不断引导他集中注意力,找出差别。又逐渐将这种效果在日常学习中去巩固,且加以鼓励。这种有利于多动症学生改变认知策略和思维组织的方法,主要机制在于考虑到注意与认知的关系。研究证明,这种方法对所有多动症学生都有效。将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且减少甚至不用药物治疗,在教师、家长的配合下,学校心理学家可以帮助多动症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咬指甲
 
咬指甲在儿童中颇为常见,这种现象起于3—6岁,可持续至青春期。男女均可发生。儿童表现为好咬指甲,有的儿童还表现为咬指甲周围的表皮和脚趾。程度轻重不一,多数不十分严重。少数可能十分严重,每个指甲均被咬坏;有的还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多动,睡眠不安,抽动,  
吮吸手指及挖鼻孔等。有些儿童常在情绪紧张不安时,出现咬指甲的行为。多数儿童长大后,症状可自愈,但少数会持续到成年期。病因常为心理性,与家庭不和、心情矛盾、精神过度紧张有关。也可能由于教养不良,使这种行为习惯化所致。
 
(三)吮吸手指
 
婴儿吮吸乳头,属于原始的本能反射。婴儿也会吮吸触碰到唇周围的任何物体,这也是一种生理性质的吮吸反射,婴儿有时会把自己的手放到口内吸吮,这种行为约见于90%的正常婴儿,随着年龄增长,会自行消失。在幼儿中少数儿童还保留有此种行为。但如果到了学龄前期仍有吮吸手指的习惯,则常会受到小伙伴的嘲笑,儿童为此种行为感到害羞焦虑。十分严重的儿童,还会影响牙齿的发育,造成咬合不正。吮吸手指常常由于不当的环境或不良教育方法所导致的不良习惯,如喂养方法不当,孤独没有玩具,以至使婴儿以吮吸手指作为抑制自己肚子饿或娱乐自己的一种方式。预防的关键在于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注意正确的哺乳方法,做到定时定量喂饱。
 
(四)口吃
 
口吃为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约占一般儿童的1%—2%。男与女之比率为2—5∶1。多见于学前期到学龄期儿童。口吃,俗称结巴,主要表现为讲话不流畅,阻塞重复。口吃主要是由于呼吸肌、喉肌及其他与发声有关器官的紧张所造成的口吃现象。由于口吃,儿童常常有情绪焦虑不安、易激动、害羞、退缩等表现。口吃的学生十分害怕当众讲话,上课怕老师提问,也不愿与同学交往,怕受到嘲笑。
 
奥顿和川威斯认为,口吃者两侧大脑半球对语言的管制出现了矛盾。也有人认为,口吃是一种强迫症状,或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所致。珀金斯(Perkins)认为,口吃是想讲与避免讲话的冲突的表现,如能完全避免讲话,则可以保持沉默,如果又想讲又不想讲的冲动是相等的,则会表现为口吃。学习理论认为,患儿常有情绪的焦虑、害怕,而口吃可以减轻这种紧张程度。
 
(五)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抽动性疾病。在儿童期颇为常见,发生率为1%—7%,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的儿童,男多于女,男女比例为3∶1。抽动症表现为同一组肌肉快速频繁、刻板重复,不自主、无目的地抽动。可发生于任何一块肌肉,最常见于头面部肌肉,表现为:做鬼脸、皱额头、眨眼、皱缩鼻子、鼻翼抽动、露齿、咬嘴唇、伸舌头等。也可表现于上肢、下肢、躯干肌等部位,甚至见于呼吸消化道。
 
抽动症可能与情绪有关,特别是焦虑情绪,常常是儿童对于某些心理上的冲突矛盾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还有人认为与患儿曾有运动活动遭受限制的历史有关。比如,可能由于父母对儿童安全的过分担心,也可能由于早年某些疾病的影响而限制了儿童参加运动。患儿出现抽动也可能是出于学习其他成人或儿童的生理缺陷或病态(如学习他人的面肌痉挛),以后由于外界的原因起到了增强作用,从而成为习惯性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