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望梅止渴”这个现象有科学根据吗?

2024-02-01

    95.“望梅止渴”这个现象有科学根据吗? : 口渴的时候想到酸的水果就大量分泌唾液,三九天读到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雷雨之前”那一段,似乎温度上升了好几度……这样体会是人人有过的,对这类现象第一个进行生理学、心理学研究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古典的实验方法,是以狗作为建立条件反射的对象。最常用的是食物性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先选择健康的狗,将狗的腮腺导管的开口用手术的方法缝到颊部皮肤上,使唾液分泌时流到体外,以便记录和测量。狗的唾液分泌特点是:当没刺激时基本没有分泌; 建立条件反射时,狗在不太饱的情况下给它吃食,引起唾液分泌。食物是引起唾液分泌的非条件刺激物。铃声对唾液分泌而言是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引不起唾液分泌。如果在喂食前铃声单独作用几秒钟,然后再喂食物,这样,铃声和食物经多次结合,当铃声单独作用时,还未给食,狗就有唾液分泌。这就是说,狗已建立了条件反射。铃声由中性刺激转变成条件刺激,成为进食的信号。
条件反射形成的中枢生理变化至今尚未完全清楚,苏联心理学界的传统观念认为: 动物进食时,味感受器的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延髓唾液分泌中枢,由此发出传出神经传到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这是唾液分泌非条件反射反射到延髓水平的反射弧。味觉感受器的冲动在反射弧的途径上有侧支向上传,经过通路继续上行到丘脑,然后至大脑皮质味觉中枢,形成一个兴奋灶。巴甫洛夫把这些皮质点称为非条件刺激皮质代表点或兴奋灶。在引起味觉的同时,皮质也发出上行冲动、兴奋延髓的唾液中枢,促使唾液的分泌。建立条件反射时,中性刺激 (如声音刺激)经上行传导通路到达皮质的听觉中枢,形成条件刺激皮质的兴奋灶。并且认为其中非条件刺激引起的兴奋灶比较强。中性刺激引起的兴奋灶比较弱,中性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较多的兴奋灶就可以吸引较多的兴奋灶,在两兴奋灶之间形成暂时的功能上的接通。于是中性刺激就形成了条件刺激,获得了与条件刺激相同的作用,单独出现时,它引起的兴奋过程能沿着暂时性联系到达非条件反射的皮质代表区,引起相应的反应活动。
曹操在行军途中,谎称前有梅林,以助军士克服口渴的故事,则是以语言作为中性刺激代替具体刺激使人类产生条件反应的例子。语言文字是外界事物的抽象,是自然界具体信号的信号,巴甫洛夫称之为第二信号。以第二信号引起皮质的神经联系及活动,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把人与动物严格地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