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美的戾换是一个很疑难的状态,替它下界说既难,见了这种例子之后,明确地加以指认也不容易。许多年以前我就注意到这现象,但觉得一时无从下手,也就把它搁置起来,留待日后的仔细研究。在这时期里,希尔虚弗尔德在德国,那时已经是同性恋研究的第一个权威,对这现象也发生了兴趣,他认为它和一般的逆转现象是截然二事,又替它起了一个名词,即“服饰的逆转现象”。他在这题目上接连写了好几本书。在我的第一篇研究里(1913),我把这现象叫做“性美的逆转现象”。这两个名词都不很满意,而“服饰的逆转”一名词更是不妥当,因为,想穿着异性的服装不过是这现象的许多特点之一,而在有的例子里,这特点并不显著,甚至完全看不出来;而“性美的逆转”则又与一般的性逆转混淆不清,在不察者不免以为性美的逆转的人也必有同性恋的倾向,事实上则大部没有此种倾向。最后我又创制了“哀鸿现象”(1920)的名词。目前有许多专家已经接受这名词,在各个名词之中,它到现在还似乎是最较方便、最足以把所名的现象从其他现象中区别开来。好比“沙德现象”(即施虐恋)和“马索克现象”(即受虐恋)一样,它也是拿人名做根据的。这人是法国的哀鸿骑士(Chevalierd’EondeBeaumont,1728—1810)。他是法国东南部勃艮第地区的人,家世很好,法王路易十五时代在外交界做过官,后来寄寓在伦敦,并死在那里;他在伦敦流寓的时候,一般人都以为他是个女子,一直到死后由医师检验尸体,才发见他是一个在其他方面全都很正常的男子;③在性美的戾换现象的实例里,他可以说是最富有代表性的一人,因此,我就利用他的姓名来创制“哀鸿现象”的名词。另一个比较没有他著名的实例是舒瓦齐修院院长(abbédeChoisy,1644—1724);他也是贵族家庭出身,有几个方面他比哀鸿更富有代表性;他写过一本自传,从这自传和别的当时的文献里,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很文雅与和蔼
①见希氏所著《内心的冲突与犯罪行为》一书。
②这种青年窃犯的例于是不少的,在近代都市里也特别容易发现。记得七八年前上海就有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十五六岁的青年,不知犯了多少次细微的窃案,也不知进过多少次捕房,终不悔改,当时各报的所谓
“社会新闻”都拿他做了好题目,译者在《华年周刊》里,曾根据希利的见地,写了一篇短评,替他开脱。
据希氏说,此种例子,只需有适当的关于性知识方面的开导,把他所谓内心的冲突调解开了,偷窃的行为
便可立即停止,永不再犯。
③霭氏此说恐不尽然。希氏所述的现象貌若为性欲的闪避而发,事实上又何尝不是为性欲的满足而发(当
然是童年与春机发陈年龄的一种暗中摸索的满足,与成年人所谓的满足不同)。在全部性爱的象征现象的
讨论里,霭氏承认凡是象征性的满足都是替代的满足(vicarioussatisfaction).希氏所述的现象,在一度偷
窃之后,又何尝得不到一种替代的满足呢?因为可以得到一种满足,所以经过相当时期以后,总需偷窃一
次。因为替代的满足究不如从性知识的开导所得的满足那般实在,所以一经开导,偷窃行为就从而停止。
可亲的人,他虽有戾换的癖性,却很能获得人的欢心,他很有风仪,很和易近人,也很有几分女性化,但对女子又极崇拜,性的热情并不强烈,似乎尚在中人以下,但至少也生过一个孩子,理智的能力很高也很醇,当时许多有声望的人都拿他当做一个畏友。他成为一个著名的宗教家,教会的掌故家,并且担任过法国学院的掌教。④在著名的女子中我们也找得到不少戾换的例子,例如英国贵族斯坦厄普女士(LadyHesterStanhope)和巴里(JamesBarry),⑤巴里一生穿着男子的衣服,并且还做过英国陆军军医部的高级总监。这两个戾换的女子似乎都不曾有过同性恋的表现。①哀鸿现象或性美的戾换现象是一个异常普通的变态;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若比较各种歧变的流行程度,同性恋以后,就要轮到它了。就戾换的男子的日常生活看去,他们是很寻常的,并没有什么可以惊人的特性,和一般的男子也许完全分不出来,不过有时候感觉要比较锐敏,性情要比较沉静,他们对妻室往往很能爱护,不过性的情绪与能力大都比较薄弱。他们的戾转的旨趣大都是极难得透露的,因此,即在和他们最亲近的人,也往往会全不知道。戾换的例子也不全都喜欢“换装”(crossdressing,这英文名词是卡本特起的),不过,不换则已,换则总可以完全成功,换的技巧也很好,对于女子服装的采用,即在最小的细节上,也都能得心应手,真好像生来就有这本领似的;据他们自己说,全部换装的手续和换装后的姿态行动,他们总感到十分自然,毫不牵强。①在性的关系上,他们虽难得有戾换的愿望,但有时对女子孕育和做母亲的经验,却感到很强烈的兴趣而心驰神往。在智力方面,他们大抵在中人以上,成为作家或从事其他业务而成名的,很有一些例子。
性美的戾换现象可以归作间性状态的一种。不过它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似乎还不容易说清楚。我们不妨同意基尔南的见地,认为有时它是由发育的中途停止和以前我曾提到的在体格方面的阉寺现象(eunuchoidism)很可相比,实际上戾换现象和阉寺现象有时好像是有些联带关系的。既然如此,戾换现象的解释或许也可以向内分泌利用的不平衡与不和谐方面去寻找,未来这方面的知识更加充分以后,我们或许可以从调整内分泌的作用入手而觅取一种治疗的方法。
在心理方面,据我看来,戾换的人抱着一种极端的审美的旨趣,想模仿所爱的对象,以至于想和所爱慕的对象混为一体。上文所说的认同的心理就是这个。一个男子想和他所爱的女子混而为一,原是一个正常的心理。①戾换的人也有此心理,不过走了极端,走过了头,其所以过头的理由大概是这样的,一则因为他心理上有些感觉锐敏与近乎女性的成分,再则因为他的男性的性能或因神经脆弱的关系而有所缺陷;锐敏的感觉煎逼于内,而脆弱的
④本节大部分根据霭氏《研究录》第五辑中《性爱的象征现象》篇第五章。
⑤乐园的神话出犹太经典,今载在《旧约全书·刨世纪》中。英诗人弥尔顿(Milion)有长诗叫《失乐园》。
弗氏在此所指当然是淳朴的原始时代,乐园云云,不过是一个更诗意的说法罢了。
①见拉氏所著《裸恋者》一文,载在法国《医学会刊》(L’UnionMdlcale),1877年5月号。
①见伊氏所著关于裸恋现象的观察一文,载《刀针》(英国著名之医学杂志),1924年8月23日。
①清纪陶记载着的一例似乎是羊痫性的拟裸恋:“一宦家妇,遇婢女有过,不加鞭箠,但褫下衣,使露体
伏地,自云如蒲鞭之示辱也。后此宦家女患癫痫,每防守稍疏,辄裸而舞蹈云”(《阅微草堂笔记》卷九,
或《如是我闻》卷三)。此宦家妇前半节有虐恋(见下节正文)的倾向,下半节则显然患痫性的拟裸恋。
痫风中有一种叫亨丁顿的舞蹈病(Huntington’SChorea),患者是会舞蹈的。
男性性能不足以应付于外,结果就只有走极端认同的一途了。不正常的童年生活,加上母亲的溺爱,而母亲本人在心理上或许也不大正常,这种情形似乎有时也可以鼓励戾换现象的发生。精神分析派作家费尼克尔(Fenichel)认为戾换现象的特殊因素是一个阉割症结(释见第三章第一节);不过,这种因素的推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费氏对于一切性歧变的解释,几乎无往而不用阉割症结的说法,同时费氏也承认他这种见解对于戾换的女子是不适用的。
①男子的性能集中于性器官,女子则比较散漫,其发欲带的多而且广,要远在男子之上,已具见第一章中,布氏的见地,显然以此为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