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发病机制

2024-01-24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自从Rudin(1916年)开始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认真研究以后,长期以来系统的家谱调查,证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具有一定作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人高得多,与病人的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则愈高。根据Schulz,Kallmann等5人对65个家庭的调查,父母双方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的发病率为35%~ 68%。
根据病因学研究的现有资料证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多数病人具有内向的个性特征,有易感素质。社会和心理应激以及环境中的生物学因素,特别是围产期感染、中毒或外伤,母孕期的病毒感染等均可能作为环境危险因素影响本病的发生。
神经科学的进展,使本病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进展进入了更深入的探讨。生化病理研究从多巴胺亢进假说扩大到额叶、基底神经节和颞叶代谢功能的异常。脑成像技术的应用,显示本症部分病人有结构性变化:侧脑室扩大、第三脑室扩大、额叶变小、胼胝体结构异常等,且可见于疾病发生早期,高发家庭子女的前瞻性研究资料提示脑结构异常可能与母孕期、围产期感染、中毒、外伤等合并症有关。孪生子的研究提示脑室大小和结构异常可能有遗传成分。
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包括心理社会应激和生物学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作用,得到更多科学资料的支持,即是否患精神分裂症取决于遗传负荷和环境因素两者的影响,即应激—遗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