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的反应理论观点

2023-06-17
应激的反应理论观点:1936年,原籍奥地利的加拿大年轻学者塞利(H.Selye)最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应激学说。他是在比较狭义的情况下,即侧重在生物学意义上来使用“应激”这一概念的。塞利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应激不是一种产生压力的实体本身,而是某种实体或压力在人类或其他有机体内所产生的生理变化的结果,也就是,人或其他有机体对其环境的一种反应。换句话说,塞利认为,应激是人或其他有机体在各种各样的紧张刺激(如寒冷、外伤、中毒等)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相应的非特异性的生物化学变化。这些生物化学变化和反应并不依赖于刺激源的情况,即与刺激物的性质无关。
 
塞利把在应激状态下发生在人或有机体身上的这些变化和反应称为一般性适应综合症。他同时把这些综合症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冲动性的惊恐反应,这时,有机体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准备应付外来的伤害性刺激,这一阶段被称为警戒反应阶段。所谓警戒反应阶段,是指有机体无论在什么时候受到任何一个紧张刺激都会引起躯体内部的生理生化的变化、体内环境平衡的变化和内部机能的变化,即生物有机体会自身动员起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所以警戒反应阶段又叫动员阶段。这一阶段,机体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如心率加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活跃等),是有机体正常防御机能的表现。这些变化,有助于机体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体内平衡。第二阶段是随着第一阶段的完成而出现的,在这一阶段,脑下垂体前叶和肾上腺皮质活动增强,心律和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含量增加,这些生理上的变化,显然是为了维持机体已经取得的适应性,以便充分调动体内的潜能应付环境变化刺激的威胁。这一阶段就叫做抵御阶段或抵抗反应阶段。在对环境中的应激因素进行抵御之后,可能有两种结果,或者应激因素消失,或者应激因素继续存在。但无论哪种结果出现,有机体内部的消耗都是一样的,在战斗的最后,都可能达到耗尽适应能力的程度,这就是称为衰竭反应的第三阶段。如果衰竭阶段已经出现,应激因素也已消失,这时,有机体可以重新调整,不致崩溃。但如果已经衰竭而应激因素继续存在,那  
么有机体便在这时产生疾病,这就是所谓的适应性疾病。
 
以上就是塞利对应激问题的最早论述。从塞利的基本观点中可以看出,他倾向于从生物学的角度把应激状态归结为机体对环境的防御反应。这种分析虽然是有根据的,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为即使是生活在周围环境中的一般生物体,其生存也有积极的一面,对于人而言,使用单纯的消极防御的概念是不太实际的,因为人不但有经验的积累,而且其认识活动也会影响到有机体如何对环境刺激产生反应。
 
对于塞利最早提出的应激概念,人们进行过种种讨论和研究。由于人们对应激进行分析时往往有不同的角度,所以提出的理论观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上述塞利有关应激的理论观点,因为侧重于应激的反应状态,或者说侧重于应激的最终结果,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应激的“反应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