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实验程序的主-被试者的相互作用

2023-07-07
干扰实验程序的主-被试者的相互作用:干扰实验程序的主-被试者的相互作用

在心理实验中,除了主试者给出指示语及被试者按指示语完成任务的相互作用外,他们之间还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例如,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他的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experimentereffect)。实验者效应往往会以一种颇为微妙的方式在起作用。例如,当主试者了解到他的少数几位被试者有某种反应倾向时,他随后观察到的被试者的资料也往往有某种反应倾向。这里,除主试者无意识地以某种方式影响被试者的反应外,还可能故意地对被试者暗示、


提醒或鼓动,或不能耐心地等待被试者的真实反应的出现就进行记录,或仅仅记录自己所期望的行为反应。这种现象甚至在用动物做实验时也可能出现。在罗森塔尔(Rosenthal,1966)的一个研究中,他让选修心理实验课的学生做白鼠走迷津实验,一组主试者用来做实验的白鼠的笼子上贴有“走迷津伶俐”的标签,另一组主试者用来做实验的鼠笼子上贴有“走迷津呆笨”的标签。其实,这些白鼠是随机地被分到这些笼子里的。结果,标记为“走迷津伶俐”的白鼠比标记为“走迷津呆笨”的白鼠学习得快些。实验者的期望莫名其妙地影响了白鼠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居然附和于错误的标签。

人类被试者参加实验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存于被试者对待实验的态度,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实验中的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placeboeffect)。所谓霍桑效应(Hawthorneeffect)是指1924年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力公司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者系统地改变照明强度,目的是确定工厂的最佳照明条件,借以提高工作效率。结果,不论照明增加或是减少,工人的工作效率都在逐渐提高。后来才发现,这是由于工人们觉得参加实验是厂里在关心他们,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这里,很明显被试者的态度成了自变量,从而影响了反应变量。与霍桑效应相类似的是安慰剂效应。有时,医生开给病人的“药物”实际上并非是药物(如维生素片),但当病人相信那是有效的药物,服用后也产生效果。这是病人心理作用的结果。可以这样说,凡是在以人作被试者的任何研究中都可能出现霍桑效应或安慰剂效应现象。被试者对指示语的理解、参与实验的动机、焦虑水平、有关经验、以及当时的心理、生理状态等,都会影响他们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数量。而被试者的反应成绩又会影响主试者的行为。这种相互作用有的是不知不觉地在进行,主试者往往没有察觉到。因此,主试者给予被试者的某种处理,所获得的不一定就完全是此处理所引起的反应,自变量也不一定只是主试者加以操纵的那个自变量。

总之,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人类被试者)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试者用指示语规定被试者的反应,试图控制额外变量,使因变量的变化成为自变量的一种效应;但与此同时,主试者与被试者又可能以某些干扰实验的方式不知不觉地相互作用,使额外变量成了实验中的自变量,从而混淆了实验结果。这是心理学实验不同于物理、化学实验的另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