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健康心理学思想的原则

2023-10-29
中国古代健康心理学思想的原则:中国古代健康心理学思想的原则
 
1.形神并养(身体与心理共养)
 
中国古代养生根据“形神合一”的理论,主张身体与心理共同养生。既要身体保养,又要心理保养。东汉哲学家桓谭提出了著名的以烛火喻形神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理不能离开人的身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不能离开烛体存在一样,桓谭在《新论》中指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他认为人的肉体与心理,如同烛光,火离开烛不能燃,烛离开火则不能明,肉体与心理不能分离。心理离开肉体则死,肉体离开心理则亡。怎样使烛持火适呢?就在善于扶持。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就在于保养。
 
2.养神为主
 
中国古代养生家根据中国传统医学“形神合一”的观点,重视形神即身体与心理兼养,尤其强调养神(心理),调形先调神,养身先养心理。中国古代医学家与养生家都强调“养生莫若养性”。这里的性就是指人的心理。情绪安定,健康长寿。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强调:“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中外卫生要旨》指出:“养生家应以养心为主,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自宁”。
 
3.养神重德
 
中国古代养生家都重视养生重德。懦家养生、道家养生都是如此。孔子在《中庸》说:“大德必将其寿”。孟子不仅在养心方面提出:“收心”、“寡欲”,而且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子也强调:“少私寡欲”。《黄帝内经》已强调养神必重德,才能健康长寿。
 
4.重视情绪调节
 
中国古代哲学家与医学家都重视情绪在人的健康与疾疾中的作用。《黄帝内经》有很多地方论述情绪与疾病的关系,特别强调情绪失调(刺激过度或持续过长)都可能引起内脏的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唐代孙思邈,元代朱丹溪,明代李时珍,陈实功,张景岳,清代叶天士等都论述了情绪和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因此中国古代都特别重视心理健康要尤其注意调节情绪。《黄帝内经》很强调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类修要诀》说:“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孙真人卫生歌》指出:“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就是强调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发怒。
 
5.以静制躁
 
道家提倡清静,强调以静制躁。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庄子强调“抱神以静”。“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以水静则明说明精神应静。管子也强调以静制躁,调养精神。他认为“静则得之,躁则失之”。儒家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黄帝内经》吸取了先秦诸子以静制躁的保健精神的思想,从心理卫生观点提出以静制躁是心身健康的重要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静坐防治疾病颇有体会。他练静坐:“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
 
6.节欲适度
 
人有七情六欲,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中国传统养生强调节欲适度,知足者常乐。《黄帝内经》指出:“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是不少人早衰的原因。贪欲无度的人,头脑始终无法安宁,精神耗散,势必危害心身健康。
 
《泰定养生主论》指出:“未得之,虑得之;既得之,虑失之。趑趄而未决,寝寐惊悸而不安”。即使对待性欲,中国传统养生一方面认为性欲仍是人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己婚男女,正常性生活是人之常情,应顺其自然。另一方面也强调“节色欲以养精”。
 
“贵在适度”是中国传统养生特别是保健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则。《寿世保元》指出:“行住量力,勿为形劳,可以延年。悲哀喜乐,勿令过情,可以延年。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动止有常,言谈有节,可以延年。  
7.顺时调神
 
中国传统医学在天人相应的思想指导下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很强调顺时养生。顺时养生不仅要求起居适应气候变化,还特别强调生活起居适时调神,才能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灵枢·本神篇》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黄帝内经》对顺时调神有系统而具体的论述。
 
中国古代养生家都重视顺时调神。例如养生家宋直在《养老春亲书·春时摄养》中指出:“时寻花木游赏,以快其意不要孤坐孤寝,自生郁闷”。在《养老亲书·秋时摄养》中指出:“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动多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彼其心神,则忘其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