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二<sup>①</sup>:你的眼神里没有秘密

2023-09-22
病例二<sup>①</sup>:你的眼神里没有秘密:患者,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主要症状是不敢与男同学对视,害怕异性注视自己,导致恐惧、紧张,无法在人多的场合呆下去。在高度紧张与恐惧的折磨下,决定接受心理治疗。以下是患者对病情的自述:
 
我在高三上学期发生了一件事:在一节数学课上,突然感觉身边的男孩子在看我,扭脸一看,果然他在看我。于是我心里就感觉他一直在看我;再看,他并没有看我。此后,我总是不由自主地看他。确切地说,我几乎和他没有说过一句话,但彼此间可能有一丝好感。我怕再这样下去他会认为我轻浮,我就和别的同学换了桌,但这样的心理一经形成了,就好像是条件反射,只要自己身边有人,就不由自主地偷看别人,一点儿都控制不了自己。我生怕别人知道我的秘密,会对我进行各种猜测和攻击。每天我都被这种恐惧包围着,神经处于高度的紧张和戒备状态。因在我的意识里,所有的人都已知道了我那不可告人的秘密,且都在谈论着我,注意着我,鄙视着我,讨厌我,

 
 
 
 
摘自《青年心理咨询》1996年第5期。  
远离我。我怀疑一切人的一切话和一切行为。我内心的承受力毕竟是有限的,我的精神已近乎崩溃。
 
出于无奈,我离开了学校。在家里我收拾了一间只有自己才能走进的小屋,把自己彻底地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每天制订好学习计划,用学习来充实自己。我在沉闷、枯燥、惶恐中捱到了高考。“上天不负苦心人”,我考取了大学。入学后,我强迫自己的行为和大家一样,以免使别人看出我有病。但每天不能上课,自己在宿舍里睡觉看书,不和别人说话,总是一个人坐着愣神。所幸的是我们这个宿舍聚集了天下善良的女性,她们维护我,帮我隐瞒旷课的事实,尽管她们不清楚我为什么这样,但她们并不讨厌我。
 
我问题的关键是由于眼神不受自己控制,庄心里造成强大的盲点,这盲点反过来不断地折磨自己。所以如何使我的眼睛正常地接受大脑支配是最重要的。
 
童年时,我就害怕父亲,总认为他对我不怀好意。一次我在换衣服,他竟然捏我的乳头。上小学时,有两次发现他从厕所门缝往里看我,那时我忘了关门。从此后我便开始敏感起来,只要穿低领的衣服就认为他在盯着我胸部看。平时他也特喜欢抚摸我,亲我,我特别反感,但他对我还是很好,是我单方面对他冷淡,后来实在无法忍受,就跟爸爸挑明了,问他为什么在厕所门口偷看,他大声反驳,说不记得有此事,要有也绝对只是碰巧。我一直以为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不是他错了就是我弄错了。后来,这种感觉又强烈了,又向妈妈说了,妈妈向我保证父亲绝不是那种人。可是,有时候又发觉他是那样的,因为我的两个同学来家,一个挺漂亮,一个挺丑,他就不停地与漂亮的讲话;还有,他坐的时候,有时喜欢把手放在两腿之间的部位上,令人恶心。唉!自已也不清楚。以致我很早熟,对异性既恐惧、厌恶又渴望。一接近他们就特别紧张,但又希望能与他们交往,那时就开始频繁地出现性联想,有手淫的习惯,对异性的性器官很敏感。不敢与人一起看电视、电影。害怕会出现敏感镜头而令自己难堪,不喜欢与别人紧挨着,特别是坐车怕与别人坐在一起(亲人、朋友也一样)。怕别人碰到我,特别是怕碰到我的腿部 
 
治疗者经过对病情的分析与诊断,最后确诊为视线恐怖症。在此基础上决定采用认知和行为矫正的综合性治疗方法。
 
在第一阶段的认知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将重点放在了患者“过敏性牵连”的反应上,向患者指出:是“过敏性牵连”使她失去了自知力,帮助患者认知到:
 
她的感觉是出于过敏,是自己吓唬自己,其实别人并未注意到她。这种过敏牵连的心理机制是为了躲避他入,而那些莫须有的解释不过是一种借口罢了。之所以要躲避他人(起始主要是针对异性,最后可能泛化为所有的男女),大多数青年男女是出于对两性的需求向往。由于受到传统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冲击而不得不转为回避和压抑。回避他人是因为自己不好,压抑的积累必然导致异常的情绪释放。其实这些思者都知道不该如此,但遇人则情难自禁,可见它具有明显的强迫特点。而强迫是心理矛盾的病理产物。
 
在进一步的会谈过程中,治疗者者详细分析了患者症状的成因:“其实你和别的女孩没什么不同,她们也有和你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感受人间的喜怒哀乐,只不过人家没有你这样自暴自贬。你是心里想着男女,而行为上排斥男女,但又下意识地放纵自己,责难自己。你内心的东西别人无从察觉,  
正如你无法察觉别人的内心一样。之所以出现“牵连感”就是出于神经过敏,总担心自己的“秘密”被人知道,自然你不会去说出来,但你“想”眼神会表达出来。其实想与做还是两回事,能想的,未必能做。问题关键是你把自己的感觉同别人的感觉等同起来,你自己讨厌自己,便说别人讨厌你了。为什么讨厌自己?因为自己“邪恶”,想男女之事。其实年轻人谁不想呢?
 
通过阐明患者不正确的想法与认识,使其明白了导致自己恐怖与紧张的原因。接下来,第二阶段治疗主要采用行为疗法中的脱敏治疗,治疗者设计了一系列令患者感到恐怖的刺激情境,并要求患者按由弱及强的恐怖情境进行亲身体验,治疗者则进行监督、指导。
 
如此,经过两个阶段近八周的治疗,患者终于克服了恐惧感,在上课过程中已没有任何异样的眼神,能够顺利地与同学老师对视和对话,也不再因紧张而分心,能全神贯注地听讲了。
 
诊断分析
 
对这起恐怖症的治疗,治疗者目的在于解决患者的当前症状,消除她的恐惧与紧张感,而没有分析患者的童年经验与当前症状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治疗者在这一点上可能有自己的思考。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治疗者更多采取了“讲求实效”的做法。换作他人,或许会加入分析领悟疗法。不同的治疗者有各自的风格。这一点倒不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