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学派

2024-08-01
社会文化学派:

亦称“新精神分析学派”。

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20世纪40年代,由德国移居美国的一些精神病理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而形成。阿德勒开创先河,沙利文、霍妮、弗洛姆为主要代表。他们反对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本能论、泛性说和人格结构说,把文化、社会条件和人格因素提到了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和治疗原则的首位,也就把精神分析完全转向了社会心理学,将对个体的精神分析变成了对社会的精神分析。阿德勒沿着社会和文化的路线,发展了他的人格心理学,并形成了社会兴趣理论。他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重要性,相对否定生物学的决定因素。

这促进了学派的产生。因三位代表人物在理论上各有偏重而且很不团结,他们不是一个紧密统一的派别。

沙利文强调人这个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人际关系,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在以一定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中一种日趋完善、相对持久的心理特征总和,强调语言的共同有效性在人格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童年时经常遇到成人的不赞许或谴责,就会因生理和安全需要而受影响,在环境的压力下产生焦虑,严重的会导致精神分裂。他试图将精神病学和其他学科构成一种知识统一体。霍妮是此学派的主将。

她更多地研究神经病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着的疏离、惧怕、敌视和怨恨往往使人产生孤立无援的失落感,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焦虑”,埋下了神经病的隐患。儿童为克服孤独和不安全感,会在行为中采取种种防御策略。久而久之,这就变成人格的固定部分,即精神神经症需要。她列举了十种精神神经症的需要,最后归结为三种指向性活动或“精神神经病倾向”,即趋向他人、反对他人和离开他人。

它们会引起基本冲突,使精神神经病更趋严重。她还提出“理想化的自我意象”概念,认为理想的自我与真正的自我之间的矛盾是导致精神神经病的主因,阐明了“心理活动是文化的反映”的原则,即强调工业社会的性质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是“时代神经病人格”的重要基础。

弗洛姆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文化决定人格。他认为人最重要的需要是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产物,提出了“归属、超越、根植性、同一性和目的性”五个组成人的性格的基本原素,进而研究了“接纳、贮积、剥削、市场和生产”五种性格取向,其中前四种都是人格的病态表现,只有“生产”才是常态、健康的表现。为医治社会病态,他提出:改善人的心理,解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使人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他称之为“人本主义共有制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