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攻击型人格:病态人格的一种。其特点:攻击性较强,内心常怀有敌意,但其攻击倾向并不明确地被意识到,亦不直接表现在行为上,而是以一种消极被动的方式体现出来,即消极抵抗、不合作、推脱敷衍等。日常表现:工作被动拖沓,人际关...
间接攻击:攻击的一种形式。个体受挫后不是直接攻击挫折来源(人或事物)而是针对挫折来源之外的对象而采取的攻击。可分为:(1)幻想性攻击,即只在内心通过想象进行而不付诸行动的攻击;(2)替代攻击,即由第三者代表遭受挫折者对...
攻击本能:一译“侵犯本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内在本能。主要有两种相关理论。(1)精神分析。源于弗洛伊德1920年《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的“死的本能”概念,认为当死的本能指向内部对象时,即表现为自毁行为,而指向外部对象...
攻击性焦虑:亦称“攻击性罪恶感”。个体即将实施攻击行为时所体验的紧张、忧虑的情绪状态。由攻击冲动与超我之间的矛盾所致,会使个体退缩并压抑攻击冲动。许多暴力性犯罪人都经历这种心理体验,当这种体验非常强烈时,可能...
攻击行为发展:个体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方面。人类个体攻击行为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特点。(1)在发生频率和目的上,随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由工具性攻击行为向敌意性攻击行为转变。幼儿阶段不仅表现更多的攻击行为,而且争...
攻击性青少年心理训练:美国针对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矫正措施。主要根据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原理进行专题训练,重塑良好的品德和行为。美国神经病学家A.P.戈尔德斯坦1978年提出。认为人格是统一的、复杂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