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交流

2024-02-18
非言语交流:

一译“非言语沟通”、“非言语交往”、“非言语通讯”。

人际交往过程中,不使用语言而进行的信息传递过程。同言语交流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交流过程的连续性;(2)交流的多通道性;(3)较强的可靠性。基本形式有六种:(1)体语。即以身体动作等特征表达出来的意义信息系统。

如面部表情、手势、姿势、抚摸和拥抱等身体接触的方式。它们可替代自然语言,辅佐深层次意义的表达,流露真实的感情。

(2)目光接触。可表露治疗者对来访者的理解、鼓励和热诚等含义。

(3)人际距离。可了解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4)时间控制。选择适宜的时间段和控制适当的时间长度进行会谈,有助于促进治疗关系的稳定和有效。

(5)实物与环境。人们用以表现自己的专业属性和性格特征,了解他人的无声语言。

(6)类语言。一般包括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音。

前者如音质、音量、音调、节奏等辅助性语言,后者则指无固定词义的发音,如哭、笑、叹息、呻吟等。它们能弥补语言表达感情的不足,增加了语言的特殊意义。

梅尔贝因等人1971年研究显示,当言语及身体语汇表达的信息不一致时,影响力最大的是面部表情,其次是声音的音调,最后才是言语本身。若面部表情与言语行为不协调时,则起主导作用的是面部表情。

他的研究结果反映了非言语行为在整个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伊根1986年认为,一个有效的治疗者应该学会“倾听”和理解躯体行为、面部表情、声音特点、自发的生理反应、个人的生理特点、个人的总体印象等非言语行为。非言语交流使得人际交流更加丰富、流畅,能强化交往过程中的情感信息,使语言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其前提是交往双方必须具有对非言语交往形式的共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