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个性概念
1、个性心理学
是以研究人的个性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其发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
2、个性的规律性有如下三种表现
第一,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特性,即人和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性。
第二,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
第三,个人行动的规律性。
3、个性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
第一,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心理的差异性研究。
第二,个性心理学家更重视综合的“整体”。
第三,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稳定性的研究。
4、个性的特性
1)个性的整体性
2)个性的个别性和共同性
3)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第二章 个性心理结构
1、个性心理结构的基本原则
首先,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
其次,个性结构的整体性原则。
再次,个性结构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最后,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则。
2、广义的个性结构的五个方面
第一,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
第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个性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三,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
第四,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指在当前一刻相对稳定的心理背景,它是受机体内外刺激的影响,在大脑皮层中进行的兴奋和抑制的活动的独特的暂时状态,它影响着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第五,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调节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它在心理结构上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3、弗洛伊德无意识假说的三个层次
1)无意识;2)前意识;3)意识。
4、弗洛伊德个性结构的三种成分
1)本我;2)自我;3)超我。
5、卢特卡尔人格结构的五个层次
一为生命层;二为植物层;三为情绪层;四为人格层;五为自我层。
6、构建及其特点
所谓构建既包含有对事物进行整理分类,记下行为过程的意思,也有解释世界,预测事件的意思。
1) 凯利的构建概念是以能动性为特点的。
2) 凯利的构建概念是具有理性特点的。
3) 凯利的构建理论是以经验为基础的。
7、构建的原则
1)解释性原则 2)个别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4)两分法原则
5)组织行为原则 6)选择原则
7)范围原则 8)调整原则
9)社会性原则
第三章个性心理学的发展(略)
第四章 动机
1、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定势
所谓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借助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3、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首先,某种行为明显的受一种动机支配。
其次,表现在某种行为同时受多种动机影响。
再次,表现在一种动机也可以影响多种行为。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还表现在动机和行为的后果的不一致方面。
4、动机产生的不同时相
首先,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成为引起、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动机。
其次,需要产生后,还必须有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事物,即诱因条件。
5、动机的功能
1)唤起行动的始动功能
2)将活动引向一定目标的指向性功能
3)强化功能
4)形成一定动机模式的调整功能
6、成就需要
是指个人要积极获得并追求完美的自认为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工作的一种心理历程。
7、挫折
挫折指一个人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妨碍或干扰,当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8、冲突
个体常常面对几种同样向往的情况,也可能面对同样厌弃的情况,它要求个体必须在其中作出一种选择,由此就产生了心理冲突状态。
9、冲突的意义
1)冲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在人的心理方面也存在着无限的冲突、矛盾。
2)有冲突、矛盾就要解决,解决了冲突才能保持身心的平衡,才能使人前进一步。
3)心理冲突的解决对缓解心理紧张和焦虑情绪是非常必要的。
10、如何解决心理冲突
1)对事业和生活抱积极态度,要憧憬未来。
2)期望和目标的自我调节。
3)动之以情,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五章 兴趣
1、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
2、兴趣的特点
第一,兴趣的指向性特点。
第二,兴趣的情绪性特点。
第三,兴趣的动力性特点。
3、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发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发生的兴趣。
4、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度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
5、如何培养儿童的兴趣
1)正确对待儿童萌发的兴趣。
2)多参与有益的活动,激发好奇心。
3)制定一个经过努力而能获得的目标。
4)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
5)把成功看作是前进的开始
6、培养兴趣的途径
1)经常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
2)以不熟悉的姿态观察熟悉的事物。
3)凡事多问个为什么,不满足于一知半解。
第六章 理想、信念、世界观
1、理想
理想是对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奋斗目标的向往与追求。
2、信念
信念是指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那些自己深信无疑的正确观点和准则,是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
3、世界观
由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所组成的信念体系就是世界观。
4、世界观在个性结构中的地位
世界观是个性结构中的最高层次:
首先,世界观指导着人们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的认识,确定着行为方向和生活道路;
其次,世界观维系着个性品质的统一,使行为具有一贯性;
最后,世界观也是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推动力量。
5、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特征
1)内容的丰富性和科学性
2)系统性和一贯性
3)概括性和具体性
4)与行为的一致性
6、个体世界观的形成
1)要学习各种知识
2)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
3)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7、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特点
1)青少年世界观的萌发依赖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
2)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主要是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
3)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是不成熟的,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
第七章 个性中的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
2)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
3)自我意识具有同一性
3、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与年龄发展阶段的关系
1)从儿童出生后8个月开始到3岁左右,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始初阶段;
2)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也称作社会自我时期。
3)从十四五岁到成年,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4、自我意识是如何调节和控制个性的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它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控制的前提。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动上的表现。它是个人主动的提出目标,以实际行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人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
4)自尊
自尊是指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总体评价而产生的意志倾向。它调整和控制着个体行为。
5)自信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行为的正确,并有力量实施行为目标。
6)自我展示
人们在交往中,认真的、有意识的公开自己,向别人传达个人的信息,就称之为自我展示,或叫自我推荐、自我呈现。
7)自我超越
8)自我完善
使自己有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是自我意识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5、自我体验的功能
第一,使认识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和信念。
第二,引起和维持行动。
第三,制止自己行为。
6、塑造自尊的几点建议
第一,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成为最终的决策者。
第二,一个人往往易受他人影响,特别愿意接受他人为自己定的标准。
第三,不要制定不现实的目标。
第四,对自己评价要恰到好处,既不要夸张也不要贬低。
第五,低自尊的人,从自己的事业和成就中得到满足是很少的。
第六,以积极地态度对待他人。
7、如何培养自信
第一,勤奋学习,努力改造自己的不良习惯。
第二,培养顽强的性格。
第三,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第四,模仿自信行为。
第五,体制锻炼和仪表的修饰。
8、影响自我展示的条件
1)自我展示的对象
2)自我展示对象的言语和体态
3)自我展示的技巧
9、挖掘自我超越潜力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利用生物学的物质潜能
2)发现和利用自己特有的潜能
3)利用精神力量战胜惰性
10、如何达到自我完善
1)提高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的人或物关系的认识。
2)明确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哪些人格品质。
3)应该培养奋斗意识。
第八章 个性的动力理论
1、弗洛伊德个性动力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弗洛伊德认为,人类从动物遗传来的本能冲动,在社会中不可能像动物那样随便显示出来,它不能被容纳在由文化和伦理势力所铸造的个人意识中。由于受到社会压抑,人们被迫抑制自己的情欲本能。这些本能欲望虽然受压抑,但它并未消失,也没受伤,只是不能常态的出现在意识之中而已。它在化装之后,又为意识所容纳,并继续控制行为,为个性的根本动力。
2)弗洛伊德关于个性的动力理论也是以本能为基础展开的,他也是反社会的。
2、符合的依赖行为
所谓符合的依赖行为是说社会学习与模仿问题,即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是由于无意识的符合别人的行为而得到赞赏,久而久之就习得了这种行为。
3、期待—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1)期待—价值理论是从人的行为历程具有一定目标的观点出发对动机进行探讨的。
2)期待指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行为的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3)价值指任务结果的价值,即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的的估价。
4)期待价值理论可用公式表示:M=E×V,M是动机,E是期待,V是价值。
4、归因
所谓归因即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5、韦纳归因的三维模式
1)部位,内部控制对外部控制;
2)稳定性对不稳定性,即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
3)可控性,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
这就创立的归因的三维模式,部位×稳定性×控制性。
第九章 气质与性格
1、气质
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2、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1)强而不平衡的类型(不可遏制型),与胆汁质;
2)强、平衡、灵活的类型(活泼型),与多血质;
3)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安静型),与黏液质;
4)弱型(抑郁型),对抑郁质。
3、气质的作用
1)气质对人的社会价值和智力活动的影响
2)气质的职业适应性
3)在教育上的应用
4)气质和身心健康
4、气质在教育上的应用
1)善于区别和正确对待不同气质类型,培养学生的个性向健康方向发展;
2)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气质的积极特征,控制消极特征,用不同的方法获取好成绩。
3)教育学生善于认识并能控制自己的气质。
5、性格
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性格的社会制约性
1)性格的社会制约性是探求社会对性格的影响,以及性格在社会中的形成问题。
2)性格的社会制约性不仅表现在儿童身上,也适用于成年期和老年期。
3)人的性格的社会制约性还表现在性格品质的道德评价意义方面。
7、性格结构及其特征
性格结构非常复杂,它是由多成分、多侧面错综的交织在一起构成的。
1)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 性格的意志特征
3) 性格的情绪特征
4) 性格的理智特征
8、意志
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9、性格结构的动力特征
1)各种性格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2)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结合
3)性格的可塑性
10、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一)性格和气质的区别
1)性格和气质二者的某些特征可以是一致的,但这不能说性格和气质是等同的。
2)性格和气质的发生和发展也并不总是同步的。
二)性格和气质相互联系
1)依据性格和气质的生理基础之间密切联系的思想,推论性格和气质之间必然要相互发生影响。
2)依据心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原理,推论性格和气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发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