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美国心理学家、动机认知心理学派倡导者之一维纳着。美国纽约霍尔特出版社1980年出版。
围绕人是机器和人是神这两种比喻展开。作者使用比喻的目的在于为观察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方式,用以重新组织知觉或创造一种知觉的转移,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客体,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心理构想,并由此唤起一系列不同的联系,引导人们理解未知的人类动机。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1)回顾人作为机器和人作为神这两种居支配地位的比喻命题在动机研究中引出的许多理论,认为机器的比喻在生理构想中具有代表性,主要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洛伦茨和廷伯根的习性学以及E.O.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机器的比喻在赫尔的驱力理论中亦起重要作用。
将人喻为神的理论包括勒温、阿特金森和罗特的期望价值理论、H.H.凯利的归因理论,把人描述为完全理性的、知识的开创者。(2)介绍“人是法官”的比喻,提出该比喻流行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人是科学家”以及“人是神”的比喻的怀疑增强;在动机心理学中,情绪的作用增强,以认知评价为基础的特定情感产生特定方向的作用;动机心理学从内部心理现象转向人际关系。
(3)阐述作者对动机理论的立场,认为动机理论与自然科学一样,无法作出确切或妥善的预见,只能预测人群间或情景间的差异,故作者既不接受理论也不拒绝理论,而是考虑问题的争端,如理论如何解释行为的选择、强度和坚持等动机性问题?每一种理论使用什么概念?哪些理论体系对理解现象更为有用?等等。(4)提出建构一种普遍的动机理论体系的障碍及应遵循的原则:动机理论须建立可靠的经验关系,须建立在普遍法则而非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须包括自我、认识过程的整个领域和整个情感领域,包括序列的因果关系,能解释成就追求和交往目标,思考一些附加的常识性概念。中国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孙煜明等的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