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理论

2024-12-06
认知失调理论:

①关于社会认知的一种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所谓社会认知是指包括对思想、态度、信念以及行为的知觉。该理论认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统一协调起来。

若认知元素发生矛盾,便产生认知失调。

不协调程度可以由不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与重要性的乘积与协调认知项目数量与重要性乘积的比值获得。当个体处于不协调的情况下,个体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消除不协调的方法主要有:(1)改变行为,使其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况。②书名。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着。书中提出,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中的一种,其基本原理是人具有一种一致或平衡的倾向。该理论在两方面有别于其他一致性理论:着重于一般的认知行为;较之其他任何一致性理论,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更大。认知失调理论的核心是:认知元素之间可能存在“不适合”的关系,并由此产生认知失调;认知失调形成减少失调和避免增加失调的压力,这种压力所产生的结果在认知的改变、行为的改变、选择性接触信息和观点上表现出来。

对认知失调理论,虽褒贬不一,但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后续研究的激发。全书共11章。

中国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郑全全的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