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化生物社会理论:性别化理论。莫尼和艾哈德1972年提出。该理论认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个体的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偏好,即个体的性别化受制于性别的生物差异及个体发展中的社会因素。孩子继承来自父亲...
性别化心理动力论:性别化理论。源于机能心理学派理论。该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在一定的性别行为活动模式(即性别情境)的刺激下,不断获得、确定、组织和估价各种性别活动经验,然后利用这些性别经验指导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
性别化行为差异:行为差异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上。前者指性别化行为在同一年龄阶段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如,男性具有良好的空间能力,有的表现在空间距离知觉上,有的表现在空间方位知觉上,但并不表明...
性别化行为发展:亦称“性别化行为获得”。性别化的一个方面。男女两性获得社会期望的、与其性别特征相符的行为模式的过程。其实质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即男女出生后接受社会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规范,在成年人的严格督...
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发展的方式。个体明确自身性别,并掌握该性别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过程。不同理论对这一过程有不同解释。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认同或自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性别角色的认同是爱欲造成的儿童与...
性别角色认同说:一译“性别角色自居说”。性别化理论。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该学说认为,男女两性性别化是他们认同或模仿与自己性别相同的成人(特别是父母)的行为的结果,即男女两性利用自居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