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理论

2024-04-17

    群体理论 : 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群体问题的一般理论观点。群体是根据一定的特征(阶级、民族属性、共同活动的情况,人际关系的发展水平,组织特点等等)而从社会整体中区分出来的人群共同体。
  研究概况  社会心理学研究群体问题已有长久历史。从它开始的早期,就已着手探讨这一问题。也陆续提出过形形色色的群体理论观点。法国社会学家G.勒邦在其著作《群众》(1896)中考察群体行为问题,他认为群众是冲动的、无理性的、没有责任感的、愚蠢的,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众之中,由于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冲动的、凶残的反社会行为。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个性消失概念,就是勒邦这一思想的延续。在W.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中,认为人类具有"结群本能"──一种寻找伙伴并与他人结群的先天倾向。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群体理论中,有较大影响的是F.H.奥尔波特提出的事象结构论。他认为,人类的群体都是个体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相互发生关系而形成的。时过事移,群体则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组其结构。另一种较有影响的群体理论观点是K.勒温提出的团体动力学。他把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搬用于群体行为上,认为群体所具有的某些心理特征并不等于它的各部分之和。群体动力学主张,应当把群体看成一种动力整体,不可能通过分析群体中的个体情况来达到对一个群体的分析。
  60年代初,苏联社会心理学也开始提出、形成自己的群体心理学理论。它主张,社会心理学应当以历史唯物论观点为指导,在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群体,而不是去研究人为的、假设的群体(西方的群体心理学研究往往如此)。
  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参量  群体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客体,具有以下特征和参量,即①群体的组成:组成群体的成员情况。②群体的结构:沟通结构、"权力结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倾向结构、情绪结构、人际关系结构等;而如果把群体看作是从事共同活动的主体,那么最主要的,还有群体的活动结构,其中包括群体成员在共同活动中的职能分配情况。③群体的过程:群体中所发生的各种过程,也就是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动态方面。④群体的价值和规范:群体及其成员认为应当遵守的行为标准、准则;与此相联系着的还有借以保证群体规范为其成员所一致遵守、履行的群体制裁体制。⑤群体的发展水平。社会心理学通常从上述方面对群体进行分析考察。
  群体的分类  社会心理学者考察群体问题时,曾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例如,美国的D.卡茨从群体的社会功能角度把群体划分为:①为创造社会财富而形成的生产性群体;②为维护特定社会而存在的养护性群体,如教育机构、宗教群体、医疗康复机构等;③政治性群体,如国家机构、政党、军队、工会、社会团体等;④为创造社会知识财富、发展科学技术而形成的适应性群体,如科研部门、艺术组织等。
  在苏联 г.Μ.安德烈耶娃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1980)中,对群体作了如下的分类:作者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应当研究现实的群体。也有人认为应当划分正式的群体和非正式的群体、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群体和共同活动  人们之所以结合成为群体,是因为他们要在群体中从事某种或某些共同活动。这种共同活动指向于一定的社会目的,而群体则是这种共同活动的主体。由于群体成员从事着内容和形式一致的共同活动,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些群体心理特征,如群体兴趣、群体需要、群体规范、群体价值、群体舆论、群体目的等等,也产生了群体成员间的亲近感、团结性等心理共同性。由于群体所进行的共同活动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活动,这就使群体成为现实社会细胞。它把社会和个人联系起来,社会则通过群体对其成员施加影响,个人也在社会的影响下得到发展,形成自己的心理品质。所以,共同活动是群体得以形成、整合以至发展的根本因素和主要特征。群体成员参加共同活动,是他们形成心理共同性的先决条件。
  群体的发展  任何一个现实的、具体的群体都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在西方社会心理学中,作为分析群体的形成水平的主要参量是:群体存在的时间、群体中所形成的支配和服从关系、群体沟通的数量、群体成员相互选择的数量等。在苏联社会心理学中,分析群体的发展水平时,主要是考虑以下两个因素:共同活动内容对人际关系的中介水平和共同活动内容的社会意义。A.B.彼得罗夫斯基于60年代中期提出的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后来成为苏联社会心理学中有影响的群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