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理论心理学

2024-02-29

    苏俄理论心理学 :

苏俄心理学一般指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心理学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心理学。苏俄理论心理学是在批判地吸收西方理论心理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月革命前,俄国理论心理学深受意识形态领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影响。N.Ya.格罗特、G.I.切尔班诺夫等心理学家坚持将唯灵论哲学、思辨学派的唯心主义运用于理论心理学研究,形成了主流的唯心主义理论心理学。I.M.谢切诺夫、V.M.别赫捷列夫等心理学家则积极倡导以科学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质即神经过程,试图以对心理、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替代唯心主义心理学家所倡导的灵魂论。十月革命后,苏联理论心理学家开始尝试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理论。在以P.P.布隆斯基、K.N.科尔尼洛夫和L.S.维戈茨基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的努力下,经过两次(1923、1924)全苏精神神经病学大会对唯心主义心理学的批判,苏联逐步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理论心理学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并形成了鲁宾斯坦学派、维戈茨基学派两大发展路线。前者以苏联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今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心理学家为主体,以《心理学杂志》为主要学术阵地。依据马克思关于心理、意识的论述及关于主体对客体世界关系的原理,S.L.鲁宾斯坦提出了心理学研究的辩证决定论原则、意识与活动的统一原则、发展原则,确立了苏联理论心理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沿着鲁宾斯坦的路线,B.G.阿纳尼耶夫创建了心理学人学理论,A.N.列昂节夫提出了心理学的活动理论,B.F.洛莫夫确立了心理学的系统观点。20世纪90年代,A.V.布鲁什林斯基又转向了主体心理学研究。主体心理学以苏联教育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今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心理学家为主体,以《心理学问题》为主要学术阵地。维戈茨基接受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的社会本质命题,在马克思主义劳动工具理论的指导下,将新的决定因素——符号工具和手段引入心理学,提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沿着维戈茨基开创的这条路线,先后形成了A.R.鲁利亚的神经心理学、P.Ya.加里培林的智力形成的阶段理论、D.V.艾利康宁与Z.L.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V.V.达维多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以及N.F.塔雷津娜的程序教学理论等。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理论心理学的指导作用依然存在,但已随着意识形态的改变不再作为自觉的、统一的遵循。理论心理学发展更加重视与俄罗斯社会的紧密结合,研究的重心也逐渐转向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社会心理学、经济心理学、宗教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方面。

当然,苏俄理论心理学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23年和1924年对唯心主义心理学进行批判的两次全苏精神神经病学大会,以及1930年召开的批判行为主义大会都引领着苏俄理论心理学的重要转向。1962年5月在莫斯科由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苏联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部联合召开的“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全苏会议,也对苏俄理论心理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次会议不仅肯定了1950年苏联两院联席会议以来巴甫洛夫学说在奠定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自然科学基础方面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态度进行批判,一举扭转了苏俄理论心理学的生物学化倾向。经过这次会议的拨正航向、解放思想,曾经一度受冷落的鲁宾斯坦和维戈茨基心理学理论重新受到重视,将苏俄心理学(包括理论心理学)引向迅速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