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主义心理学方法论

2024-01-20

    操作主义心理学方法论 :

操作主义心理学方法论起源于美国物理学家、哲学家 P.W.布里奇曼 于20世纪20年代创建的操作主义哲学。为消除科学概念与科学术语的不确定性,布里奇曼试图将科学概念与科学家的实验操作联系起来。在他看来,科学概念与科学家的相应操作同义。一切科学概念都必须以对之施加的具体操作过程来定义,一切科学问题都必须是可以用操作来加以界定的问题,一切具备真理性的科学理论也都是在操作上方便与实用的。操作主义哲学为心理学家摆脱创建期心理主义范式遭遇的主观性危机提供了方便的工具。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 S.S.史蒂文斯 在《心理学概念的操作定义》一文中将操作主义正式引入心理学。他认为,概念或假设只有当它代表人类能进行的具体操作时,才具有经验的意义;心理学概念必须依据操作主义观点加以检验,进而决定其是否需要修正、剔除或保留。唯有如此,才能消除引起争论和冲突的不明确性。此后,美国新行为主义者如 C.L.赫尔、E.C.托尔曼等人又进一步将操作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并由此实现对古典行为主义的超越。他们认为,不能直接观察的、由实验变量与行为变量的关系中推论而来的有机体内部因素或中介变量,均可转化为一组具体的操作。例如,“饥饿内驱力”的强度可定义为特定食物剥夺的小时数,智力可定义为某种 智力测验所测到的东西。通过给中介变量下操作性定义,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便可堂而皇之地研究认知变量、需求变量等有机体内部因素,中介变量也可以进入行为公式中,心理学对行为规律的说明因此更贴近于行为的实际,同时又避免了传统意识心理学在使用认知、需求等概念时陷入的主观主义误区,确保了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60年代以后,信息加工心理学逐渐取代了新行为主义,但仍从新行为主义中继承了逻辑实证主义与操作主义的心理学方法论。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变成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描述 心理发展过程的基本术语,认知、目的、动机等也被赋予种种操作上的客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