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

2024-02-17

    反射 :

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例如,脚碰到烫水时会立即缩回,人看到食物会分泌唾液,这些都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活动。此外,人体还会对机体内的刺激做出反射活动,如胃肠道消化、运送和吸收食物,以及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活动等,这可以保持人体的相对稳定,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健康。

反射原是物理学中的名词,表示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又被反弹回来。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提出无意反射的概念,指不受意识控制或决定的运动,笛卡尔因此被称为反射活动理论的创始者。1736年,法国医生J.阿斯特律克首先使用反射一词,它的意义只是被反映着,如在镜子里一样。19世纪,英国生理学家C.S.谢灵顿等人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脊髓和脑干的反射功能,并进一步说明了反射活动的众多基本规律。19世纪中叶,俄国生理学家S.谢切诺夫把反射的概念发展起来。1863年,谢切诺夫在《大脑反射》一书中,把反射概念推广到脑的全部活动和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上。谢切诺夫指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反射。I.P.巴甫洛夫继承了谢切诺夫脑反射学说的思想,并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使反射具有更全面的内容。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生理结构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过中枢的加工,又沿着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并支配效应器的活动。当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引起其活动之后,反射并不在此停止,效应器的反射动作又成为机体的新刺激,引起一定的神经冲动,并传向中枢,这个过程叫作反馈。反馈调节着反射活动,使人的行为活动更加精确、完善,以达到最终目的。

反射弧模式

反射可以分为两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遗传的、生来就有的反射,如本能就是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可以分为三类: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性反射。前两类反射是机体生来就有的,性反射是个体成熟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条件反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典条件反射;另一类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人一切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它总是激发机体进行适当的活动以顺应环境,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与环境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因此反射是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