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论 :
美国哲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J.A.福多于1983年出版《心理模块性》(TheModality of Mind)一书,从19世纪法国神经心理学家E.J.加尔的官能心理学出发提出了经典的模块论,也因此成为该理论的奠基人。福多从功能的角度将心理系统划分成3类:①传感器。功能是感知外界的刺激,并且将相应的信息传导到输入系统。②输入系统。作为传感器与中心系统间的中介,主要功能是对传感来的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转化为对外界的表征,并进一步将这些信息传入中心系统。③中心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信念与思维的形成及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过程。
根据福多的观点,只有输入系统才是模块性的,而中心系统是非模块性的。模块系统是范畴特异性的心理功能,即一个模块只能处理与其特定的功能相对应的范畴特异性的信息。此外,模块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意味着它们各自的加工不依赖于其他认知功能,也不会受到更高层次加工(如人们的意图)的影响,是信息封装的计算系统。模块认知系统是先天生成的,对应于特定的神经系统。但这个观点受到一定的质疑,如英国A.卡米洛夫-史密斯认为心理的模块性并不是先天获得的;相反,它是随着个体发展逐渐模块化的一个过程。
模块论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的各个领域。例如,模块论是进化心理学领域的核心思想,甚至在它的基础上演化出了“泛模块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不仅输入系统,而且负责问题解决和思维的中心系统也大部分是由认知模块组成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认知机制像心脏等器官一样具有特定的功能,用于应对进化环境中特定的适应问题。以人类长期的进化为基础,这些用于解决特定问题的认知机制就以心理模块的形式保留下来。
实证研究也为模块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发现语言加工与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都具备一定的模块化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