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运动皮质

2024-02-10

    初级运动皮质 :

与其他皮质运动区相比,电刺激初级运动皮质引起更明确而相对简单的肌肉运动,刺激阈值也是最小的,初级运动皮质由此特点而得名。初级运动皮质包括6层结构,与皮质感觉区相比,初级运动皮质的特点是缺乏第层的颗粒细胞层,因此,又称无颗粒细胞皮质。在层有大量锥体细胞,包括长轴突的大锥体细胞——贝茨细胞。

初级运动皮质是控制运动的高级中枢,发出运动执行指令并参与运动参数的编码。初级运动皮质与布罗德曼6区(包括运动前区和辅助运动区)的锥体神经元是皮质脊髓束的主要来源,来自初级运动皮质的运动指令通过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到达延髓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运动神经元,从而诱发头面部和躯体肌肉收缩。初级运动皮质编码产生运动所需要肌力的有关参数,还可能参与运动速度和方向等参数的调控。随意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后顶叶皮质、前额叶皮质、运动前区、运动辅助区和初级运动皮质等整个运动皮质的参与和协调。通过观察电刺激皮质引发运动的方法,初步确定了初级运动皮质的躯体运动定位图,分布次序为:下肢在布罗德曼4区的最内侧,向外依次为躯干、前臂、手指、面部和舌。但是在整体情况下,躯体各部位的代表区存在互相重叠交叉的情况,并非与躯体部位、肌肉或运动种类严格对应,而且代表区的分布具有可塑性。

初级运动皮质对运动控制的特点:①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质代表区在初级运动皮质中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和复杂程度有关,与该部位形体的大小无关。②手、面的皮质代表区远远大于躯干。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质代表区在初级运动皮质的分布是倒立的,但头面部呈正立。③交叉支配。刺激一侧初级运动皮质能引起对侧上下肢和唇肌运动,但面部眼轮匝肌、前额肌、咀嚼肌为双侧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