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性恐惧行为

2024-02-07

    条件性恐惧行为 :

一种关联性学习,即把厌恶刺激(如电击、噪声或难闻气味)与一个特定的中性情景或刺激(如声音)联系起来,使生物接触原本中性的刺激或情境就会导致恐惧行为。从条件反射理解,配对的中性刺激与厌恶刺激分别是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而恐惧行为是条件反应。从低等动物蜗牛到人类都可以产生条件性恐惧行为。人类的恐惧表现为口头报告和皮肤电反应测量。啮齿类动物在恐惧时会表现出特有的不动状态。动物在这种情况下倾向于保持僵住不动的防御姿势,还可以应用恐惧惊跳反应来测试。肌电图可以用于测量条件恐惧时的心率、呼吸的变化和肌肉反应。

最常用的条件性恐惧行为实验是啮齿类动物(大、小鼠)在恐惧时会表现出特有的不动状态。实验过程中,给予实验对象一个声音信号(条件刺激),随后给予电击(非条件刺激)。这种条件性训练结束后,再对实验动物进行声音信号(条件性线索)或给予电刺激的环境(情景线索)的关联性测试。一般情况下实验动物对相应的环境和不同环境下同样的声音信号都会作出明显的条件性恐惧反应,如静止不动。这种测试可以在训练结束后立刻或几天后进行,提供在条件信号影响下短期和长期记忆的信息。

实验也可探索学习记忆消退及学习记忆再巩固的行为和机制。消退实验是把实验动物放入原来的训练环境,不给予声音系环境线索消退,同时给予声音系条件性线索消退,动物的恐惧行为会逐渐减少。消退本身是一种抑制性学习记忆,它只是掩盖了原来的恐惧记忆。恐惧记忆需要编码过程从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如果实验动物短暂暴露在原来的训练环境,恐惧记忆线索可以激活和被提取,提取的学习记忆重新巩固称为再巩固,干预提取过程恐惧记忆容易被阻断,一旦提取后再巩固恐惧记忆可以持续存在并不宜消除。

杏仁核恐惧行为主要取决于大脑的杏仁核,如果杏仁核神经元去除后恐惧行为不能习得和表达。大脑中的海马涉及环境有关的学习。大脑中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参与条件性恐惧学习。恐惧信号通过两种方式传入大脑:①快速方式,刺激信号传递到丘脑,然后再传到杏仁核,激活恐惧行为反应,是一个无意识反应;②缓慢方式,激活大脑前额皮层,对恐惧产生感知和反馈,是一种有意识的体验。

条件性恐惧行为是一种常用的关联性学习模式,对于恐惧记忆的获得、消退、巩固和再巩固机制的发现,有助于心理治疗临床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惧症等疾病,同时可以通过研究行为和学习记忆的神经编码和神经通路,发现新的干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