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饰行为

2024-02-02

    修饰行为 :

此种行为不仅是为了维持身体清洁,也与调节体温、社会交往等其他生理心理过程相关。动物的修饰行为通常与应激、焦虑有关,重复而刻板的修饰行为可能与自闭症或强迫症相关。不同种属动物的修饰行为具有相似性,人类同样具有修饰行为,研究动物的修饰行为有助于理解人类修饰行为的神经心理机制。

修饰行为是清醒动物最常见的行为之一,并具有一些特征性的模式和顺序。啮齿类动物典型的修饰行为主要按以下序列依次进行:①双前肢以椭圆型轨迹拂扰鼻部;②单前肢从触须拂扰到眼部下方;③前肢拂扰头部;④清洁全身。动物主要是采用舔的方式从头部开始清洁进而发展到全身。在清洁全身的过程中,动物也常常会舔鼠尾和外生殖器。尽管序列修饰行为是啮齿类动物典型修饰模式,但大多时候的修饰行为(85%~90%)都较为零散,并非总是完成这一整套动作。

孟加拉虎的修饰行为

修饰行为涉及多个脑区的功能,如基底节,特别是纹状体具有控制修饰行为有序性的功能。新皮质和小脑参与了修饰行为的控制,但不影响修饰行为的序列。杏仁核以及与皮质、丘脑、下丘脑、基底节、脑干之间的神经联系参与了情景因素对修饰行为的调控。电刺激下丘脑可产生频繁的修饰行为,提示室旁核和下丘脑背根部是控制修饰行为的关键脑区。下丘脑-垂体系统可通过多种激素参与调控修饰行为,如与应激相关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都已证实与修饰行为相关,这些激素可能是通过中脑边缘的多巴胺系统发挥作用。因此,下丘脑和垂体可能是将神经与内分泌系统联系起来调控修饰行为的关键脑区。

多种神经递质和受体可以调控修饰行为。系统注射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可以诱导修饰行为,包括刻板的序列修饰行为。而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可以阻断由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诱发的刻板的序列修饰行为。多巴胺D1/D2受体的激动剂SKF83959并不能诱导D1受体敲除小鼠的修饰行为,但可以诱导D2受体敲除小鼠的修饰行为。这表明D1和D2受体的平衡对维持修饰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谷氨酸受体阻断剂苯环己哌啶(PCP)可以诱导啮齿类动物的修饰行为,低剂量的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氯硝西泮(低于镇静剂量)可以降低动物的修饰行为,而抑制γ-氨基丁酸受体则可诱导修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