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动力学取向

2024-01-18

    心理学动力学取向 :

心理学动力学取向代表S.弗洛伊德以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主要代表。这种观点认为,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这种内部力量可以称为内驱力或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前者驱动着种族繁衍和自我保存,后者衍生为攻击和破坏性的行为。在这一模型中,当机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其内驱力降低时,它就停止反应,行为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紧张度。

精神分析心理学又称心理动力学。由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它既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又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学说。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主张人是由内部和外部力量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所推动。他第一次承认了人的天性并不总是理性的,行为有可能是被不在意识范围内的动机所驱使的。弗洛伊德之后的许多心理学家都在新的方向上(如重视集体潜意识、自我、客体关系、自体关系等)采用了心理动力学模型。

弗洛伊德强调儿童早期是人格形成的决定性时期。他认为,力比多是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本能,它驱使人寻求快感的满足,为人的行为提供动力。这里所说的性,包括与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有关的广泛内容,而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性或性生活。人类的心理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儿童心理的发展源于力比多的驱动,分为5个阶段: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性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1、12岁)。⑤生殖期(11、12岁以后)。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如不能顺利进行,便停滞在某一发展阶段,即发生固着;或在个体受到挫折后从高级发展阶段倒退到某一低级发展阶段,即退行,它可能导致心理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的根源。弗洛伊德之后的C.G.荣格、E.H.埃里克森等精神分析学者将人格的发展动力解释为一种“生命力”或本能与现实的相互作用,并将人格发展拓展到人生全过程,引申出人格的毕生发展观。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心理动力学的原则和理论逐渐超越了心理学的范围,扩展到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开创了一场人类思想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