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心理分析

2023-12-06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心理分析:在我看来,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出现,借贷双方都有原因。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受社会环境中各种甚嚣尘上的非理性消费主义的影响,不免价值观念错位,为畸形的消费欲望和虚荣、盲目攀比、超前享乐的扭曲心态所绑架,一步步陷入“债务危机”,将自己推向龌龊的“裸贷”泥潭。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还有其他更高层次的需要,即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与帮助。感情上的需要比相对于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在部分大学生错误地看来,各种奢侈消费是其获得尊重的途径。

  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发现,“鸟笼效应”,即有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过一段时间,他不自觉地去买一只鸟回来养,却不丢掉鸟笼,换句话说,他成为笼子的俘虏。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自觉不自觉的继续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许多大学生在校园贷平台上偶然获得一笔资金,不是看看自己需要什么,而是总觉得要买点什么。随着虚荣心和优越感的满足,购买欲望的驱使,内心不够坚定,或者新颖数码产品和美妆产品的诱惑,使得她们似乎说服自己继续购买。加上她们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对借贷平台的认识不够,逐渐在校园贷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另一方面,首先要明确的是,提供“裸贷”的平台机构已然犯法,不能仅仅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谴责,而应尽早追究提供“裸贷”机构的法律责任,从源头上遏制“裸贷”的再出现。他们利用利率陷阱,在宣传的时候让大学生看起来利息很低,而实际上,大学生的贷款款项的计算方式是复利,俗称“利滚利”。许多校园贷的利率,总计下来都远远超过百分之二十。由于对象主要是学生,很多人对于钱没有什么概念,对信用也不太关注,节俭意识淡薄。如果钱用光了就跟父母要或者跟人借,小贷款逐渐变成大贷款。

  综上所述,非理性消费背后,无论是借款方还是放款方都有属于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物质和精神消费的需要,但满足需要之前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让一时冲动使得自己后悔不已。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当法律的枷锁落到放款方的身上时再后悔就已经迟了。而通过网络信贷来消费的大学生,贷款前要三思而后行,最好应该和信的过的长辈和朋友商量,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来消费,切勿盲目跟风随大流,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校园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