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心团体 :
会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J.L.莫里诺于1914年提出,意为“两个人眼对眼、面对面的相遇”。K.勒温在1946年开创性地在团体情境中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C.R.罗杰斯基于个人中心疗法理论,将当时存在于美国的许多性质相同的咨询团体统称为会心团体,这类团体在本质上都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注重此时此地的情感,团体的目的不是治疗,而是促进个人成长,这里的会心就是强调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
会心团体没有明确的架构或流程,团体目标和方向由成员共同形成,通常会涉及行为、态度、价值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个人改变。在团体情境下,领导者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尊重、信任,克服社会屏障和心理阻抗,表达自己的核心情感和真实自我,分享自己在团体中对其他成员的情绪感受(如愤怒、恐惧、温暖或嫉妒),强调表达感受,而不是评论和建议,使每个成员都被如实看待,并从其他成员中得到关于自我的肯定或否定反馈,以便真正地认识自我,增强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改变适应不良行为,体会丰富的生活意义。
会心团体作为成长团体的一种,给成员提供了自我探索和与人交流的机会,让成员在变化激烈的时代里生存和再学习,起到心理咨询的效果。关于其起效原因,罗杰斯依照其个人中心与自我潜能开发的观点,认为会心团体的成员在聚会中能感受到较多自由和安全感,因此能更自由开放地表达内在感受,所以团体应聚焦于当下的互动过程,鼓励成员开放、真诚,促进人际互动、自我袒露和强烈的情绪表达。
参加会心团体的成员通常是健康的正常人,或是有烦恼的正常人,他们希望了解自己、探索成长障碍、自我发展与完善。会心团体成员往往在6~20人,但为了产生较为密集的接触和经验,10人左右较适合。团体的开展方式可以间隔数日举行一次,如每周1~2次,每次2~2.5小时,在指定地点、指定时间聚会;也可以是持续12~24小时,甚至3~5天时间的马拉松会心团体,成员共同生活、集中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