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性乐观 :
1985年,M.沙伊尔和C.卡佛基于期望-价值理论提出了气质性乐观的概念。期望价值理论认为只要个体预期最后的行为结果是成功的,是可以实现的,个体就会付出努力去克服困难;而当个体怀疑行为结果不能实现时,个体就倾向于放弃这种行为。而人们的情感体验也会随着期望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倘若期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个体会体验到积极的情感;相反则会体验到消极的情绪。根据期望价值模型,可将乐观-悲观定义为:个体对有关个人生活和社会方面未来积极和消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价值的主观评定。
个体乐观或悲观的程度是相当稳定的,因此研究者倾向于将气质性乐观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特质。这一理论认为,气质性乐观是人们在相似的行为情境中发展的一种类化期望,即乐观不仅指在具体情境中的期望,而且是指一种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一致性的类化期望。拥有较高气质性乐观的个体对未来的事件报以积极的期待,相信结果会向好的方面发展。研究者认为作为人格特质的气质性乐观是一种单维度两极连续谱,一端是乐观者,即通常认为好事会发生的人;另一端是悲观者,即通常认为坏事会发生的人。
气质性乐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性指标,它可以帮助个体面对压力情境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也会使个体具有更高的挫折承受力,还可以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