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自尊 :
往往表现为对自我相关的事物积极的评价或自我与积极刺激之间的自动化联系。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对,前者是通过反省无法报告的;后者则是可以通过反省报告的自我评价。研究发现,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在很多时候相对独立。
内隐自尊通常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测量。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是名字字母或生日数字偏好任务和内隐联系测验。前者基于投射测验原理,假设个体的内隐自尊会投射到与自我相关的事物上,内隐自尊越高,则对名字字母或生日数字就会越喜欢。后者是一种基于反应时的快速分类任务,测量的是自我与积极事物的自动化联系强度,内隐自尊越高,自我与积极事物的联系就越高。
一般认为,内隐自尊形成于个体的早期社会化过程。相较于外显自尊,一旦形成后变化更为缓慢。但是研究发现,内隐自尊可以通过条件反射、社会比较、正负性反馈等方式进行暂时的改变,也会因日常生活事件而波动。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可以预测防御性人格或反应,例如,外显自尊高、内隐自尊低的人更容易自恋,面对威胁更可能表现出防御性反应甚至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