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或某些特征而泛化到其它各个方面。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人在不知不觉中会自动利用少量的信息来得出广泛的结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判断方式,容易出现认知上的偏差。
关于晕轮效应,一个经典而有趣的实验,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柯莱于1950年用现场实验法进行的。他以经济学系的大学生为被试,宣布经济学教授因事请假,由一位研究生代课。同时,给每位被试发一份有关该研究生的资料,并要求课后填写一份问卷,描述对代课教师的印象。
所发资料有两种:一种是“柏兰克先生是本校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曾有一年半的教学经验,现年26岁,服过兵役,已婚;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忱、勤奋、敏锐、实际而又果断的人。”另一种资料,只是把“热忱”二字换成“冷淡”,其它文字完全一样。
调查结果表明:凡是看过前一种资料的大学生,答卷上多选用“体谅人”、“不拘小节”、“富幽默感”、“好脾气”等字眼,而且在课堂上也愿意主动参加问题讨论,与教师合作;而看到后一种资料的大学生,所作的回答与前面的结果差别很大,多选用带贬义的词汇。
戴恩等亦做过实验,给被试呈现外表美、丑、一般的三种不同形象的照片,然后要求被试评定几项与其外表无关的特征,如职业地位、作父母资格、社会职业、快乐程度等。结果,美的得分最高,一般的得分居中,丑的得分最低。美与丑,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
202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