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动效应

2023-12-11

    游动效应 :

这是运动错觉的一种。光点运动的方向、方式和范围都是不稳定的。其产生原因是背景上无任何参照物,无法确定其空间位置。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游动效应是研究模糊社会情境中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经典范式。

美国心理学家M.谢里夫通过游动效应实验对人们在模糊情境中的从众行为做了研究。实验让被试在一个暗房中判断光点看起来移动的距离,当被试单独观察光点时,每个被试的判断差别很大。但当组成团体且单个被试能够听到其他被试给出的估计值时,个体会顺应团体对光点移动距离的估计。结果说明在社会情境(特别是模糊社会情境)中,个体将他人/团体作为信息的来源,从而相信团体的估计是正确的。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阿希利用游动效应原理,设计了线段比较的经典实验。实验中被试能够看出线段的长短,但后续实验中,由于实验助手的错误引导给被试制造了心理上的模糊情境,从而产生了从众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R.雅各布斯和D.坎贝尔利用游动效应范式在实验室情境下研究了错误信念的传递过程。研究者让实验助手夸张地估计光点的移动距离。接着,实验助手离开实验室,真正的被试开始实验,继续估计光点的移动距离,以此类推。这种夸张的错觉(尽管逐渐减少)一直持续到第五个被试。结果发现,这些被试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传递着“错误文化”,形成了错误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