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剥夺

2023-12-16

    控制剥夺 :

控制感是个体生活中一种基础、重要的心理需求,指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决定生活中所出现事件的结果。根据个体自我调节的方式可将控制感区分为:①初级控制感。是指个体努力通过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②次级控制感。是指个体努力通过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控制感具有判断和协调两大功能,能够帮助个体整合有限的资源来进行自我调节,以便对环境更好地适应。

当控制感被剥夺后,个体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体验,如焦虑、压力等,严重时还会导致抑郁。根据被剥夺的时间长短,控制剥夺可以分为短剥夺(暂时性的控制剥夺)和长剥夺(较长时间的控制剥夺)。两种形式的控制剥夺都会对人们的应对方式造成影响。短剥夺后的个体会为恢复初级控制感而付出努力,例如个体会改变自己的信息加工方式,倾向于采用分析性思维对信息进行精细加工,通过细节分析以恢复控制感。而长剥夺后的个体已经对恢复初级控制感丧失信心,倾向于停止或放弃恢复初级控制感,进而陷入次级控制感的状态,努力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因此,长剥夺后的个体倾向于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更加关注环境信息,采用整体性思维对信息进行加工来使自己更适应环境。此外,长剥夺后的个体也更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控制剥夺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发生于内在认知编码过程,而非后期信息检索过程,因此不同程度的剥夺只会影响反应精度,并不会减少精力付出。个体为恢复控制感而付出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环境,更重要的是个体需要明确事件的发生发展是有序的,是有章可循的。

当个体的控制感被剥夺后,个体会为消除焦虑、恢复秩序感和控制感采取一系列行动,通常的表现形式是秩序确认和秩序寻求。秩序确认是指个体在面临不确定和危险时,通常认为自己面临的事件和环境是有规律的,例如,短剥夺的个体更倾向认为无意义图形和无意义噪音有内在的规律。更有甚者,他们会寻求超自然力量的帮助(如宗教)来恢复自己内在的秩序感。秩序寻求是指个体主动去寻找环境中存在的制度和规则,控制感被剥夺后的个体更加倾向于批评破坏社会秩序的个体,并且认为社会秩序应该是人人都要遵守的。

人们在控制剥夺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例如,与女性相比,男性的控制感更不容易被剥夺,出现习得性无助的可能性也更少。与外控型相比,内控型的人在短剥夺之后更倾向于秩序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