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探索

2023-11-28
高校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探索:1.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研究。从1990年以后开始,我国逐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工作,并对干预模式做了大量研究。香港大学陈丽云老师提出身心综合辅导模式,即通过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来综合调整人们出现的心理危机状况。台湾省高校普遍开展了“团体咨商”活动,经实践证明其很有成效。许若兰进行了部分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她认为开展心理测试、团体辅导、开设心理讲座、个别辅导和心理训练的综合性教育模式对于降低大学生心理问题症状有明显效果[2]。李敏、胡华在了解了学习医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确定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中,能明显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思想情况、人际关系中的猜疑、厌恶等因子以及SDS评分均显着下降[3]。徐波研究认为,通过体育锻炼,也能有效调节情绪,起到增强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俞少华研究认为,心理卫生教育、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4]。高文凤研究证实,读书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5]。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首先是以目前大学具有的教学管理为平台,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素质;二是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调节大学生的心态,增强其自信;三是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反应情绪、提高大学生意志力、降低应激反应概率;四是通过书本及网络知识的相关阅读治疗,起到相对的引领和平衡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高校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体系基本上由四个阶段组成。在每个阶段,其评估条件与要求存在差异,评估标准与方法也不尽相同。(1)预防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指导;认真梳理并重点帮扶心理困难同学。评估的目的主要是梳理需要特别关心的学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2)心理健康问题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学生骨干、辅导员、主管领导的作用,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3)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在确保稳定的基础上,及时针对危机处理的源头及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评估目的主要是判断心理健康问题根源及影响因素。(4)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本着帮助学生最终恢复正常学习生活的标准,从学生身体和精神上进行帮扶。评估的目的主要是判断帮扶后学生经历创伤的过程,为心理危机处理后的持续援助提供依据。

  3.心理干预途径的多维系统化和干预方法的多样渗透化。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可能是学校、家庭的原因,也可能是学生个人原因;有学生人格扭曲和认知障碍造成的问题,也有学校管理教育不善造成的后果。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种类包含多个方面,包括认知问题、适应问题及情感问题,既有压力问题,又有导向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在生物性的基础上具有社会性。因此,客观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的途径和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逐步加强,稳步提升。针对不同群体和不同心理问题类别开展针对性教育,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需要根据高校现有资源,利用现有的条件,挖掘潜力。干预途径的多维系统化就是调动全部资源,多渠道、多角度开展干预工作。干预方法的多样渗透化就是使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工作体现在高校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

  通过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和干预体系,增强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助于提前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管理及教育的风险,降低教育成本,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及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