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行为表现

2023-11-29
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行为表现:自卑是一种对自我评价过低而产生消极情绪的一种体验。大学生自卑心理是由其内心不良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其内隐性、自我性,但其通过外显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一般具有以下的行为特点。

  (一)自我封闭,疏远他人

  现在对贫困大学生的定义不在仅限于经济上的贫困,还包括精神上的贫困,人际交往的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往往是通过与周边的同学进行比较,以及过分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及态度形成,所有对别人的反??比较敏感,会刻意关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并做出反馈。一旦受到别人的蔑视或嘲笑,就会采取失当的心理防卫机制。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就会封闭自我,减少与他人的沟通,不愿与他人交流,更不会向他人敞开心扉,特立独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长此以往下去,会更加剧学生的自我保护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这样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比较疏远,没有交好的朋友。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通常表现为焦躁不安,胆怯,不敢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意见,害怕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表现出一味的退缩和拒绝,害怕失败和嘲笑,甚至拒绝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害怕与人的交往,显然这样的行为表现,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他们的行为的退缩性就是源自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当遇到问题或者困难的时候,又羞于向其他同学开口,只能自己内部消化,所以他们的心理很矛盾,也很痛苦。

  (二)消极被动,淡化交往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存在总是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积极主动的去参加各项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自卑心理影响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是他们不能勇于肯定自我,去面对新的挑战与环境,不敢自信的与他人交流。在各种活动中总是处于被动的角色,不积极,不热情,害怕遭受挫折与打击,害怕受到同学的拒绝与冷遇,遇事畏畏缩缩,加以回避,从不积极主动参与,甚至室外活动都很少参加。因为他们如此消极的态度,人际关系肯定就比较淡化,与班级同学的沟通交流较少,很难与同学打成一片,故在班级里与同学们融为一体就变得尤为困难。

  受自卑心理的影响,这样的学生情绪比较低落,学习和生活的动机较弱,更缺少参加各项活动的激情与欲望,大学生应有的活力和激情在他们身上的不到表现,总是沉浸在自己编造的象牙台中走不出来,也不愿意走出来与同学们多加沟通与交流。尤其是在社交与集体活动的场合,总是缄默不语,后退不前,畏畏缩缩,怕答不出问题来惹人笑话。如果这种自卑得不到积极的补偿,把它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那么伴随而来就可能是嫉妒和猜忌,再发展下去便会出现其他一系列消极表现,包括愤怒、排斥、积极性丧失,还会把全部精力花在对手身上等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些因素会严重的将导致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产生[2]。

  (三)高傲自大,关系紧张

  大学生自卑心理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就是高傲狂妄,夸夸其谈,自吹自擂,或吹嘘自己具有很大的能力,无所不能,只是不做而已;或夸耀自己家庭背景的优越和经济的富有,过分争强好胜,自视傲慢,盛气凌人,对他人不屑一顾等行为。其实这些往往都是以自我炫耀的方式掩盖内心的自卑孤独,也就是说,他们是因怕暴露内心的软弱和自身的某些缺陷而采取相反的方式加以掩饰,这就是反向心理防卫机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

  显然,反向行为与动机相互矛盾,所以表现的行为就过分夸张与做作。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饰他的行为动机,但掩饰包含着压抑,长期运用这样方式的学生会根本上扭曲自我意识,树立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使动机与行为脱节,造成心理失常。

  (四)抵触仇视,人际关系恶化

  自卑感特别强烈的学生,爆发的点也比较低,对同学不恭敬的言行表现过激,这就是抵触与仇视。外在行为一般是采用攻击的方式,或反唇相讥,冷嘲热讽;或损坏物品,伺机报复,或恶语谩骂、拳脚相加,甚至密谋策划加以伤害。这种以极端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自卑感,虽然是个别的极少数的,但往往造成的后果则是极其严重的。

  自卑心理比较严重的学生一般都存在人际关系恶化、具有攻击性行为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扭曲。这样的学生,并非一日一时之变,而是长期的自卑心理得不到转化与调节逐渐加重而形成的,如果他在大学期间和校园的环境里,得不到矫正与缓解,反而受到某种刺激或诱发,就会膨胀起来,甚至加剧恶化,最终导致为校园的恶性事件。针对这类学生学校老师要多加关注和疏导,减少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