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干预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能性

2023-11-25
音乐干预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能性:学科教学和科任教师的功能不能忽视,多数研究都没有关注学科教学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护方面的作用,其实,学科教学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活动空间。首先,学生大多数时间要和同学、各科任教师共处。学科知识和科任教师有义务而且能够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部分心理健康问题。其次,课余和假期,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拓展训练帮助留守儿童克服一些困难。这不仅有利于学科知识的复习与实践,而且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第三,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将有利于各科教师重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结构与课程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具体到音乐学科,正如美国纽约医科大学心理疗法研究组的教授们所认为的那样,音乐对人们的情感影响很大,节奏缓慢、悲哀的音乐,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活动减少,对话中常常充满怨气和敌意。相反,节奏鲜明、流畅快乐的乐曲,使人们之间友好交谈。音乐也可以提高情绪智力,因为和谐的具有治疗作用的音乐,能疏导人们的心理,使大脑神经系统运动平衡,使意识得到调和,心理得到调整与放松,有助于智力的开发。[3]

  首先,音乐科任教师营造的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能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趣味,帮助他们亲近音乐,通过视唱练耳等教学活动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从冷漠、封闭、自卑、焦虑中走出来。同时,也可以积极配合班级和学校,在课内外组织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通过唱、跳、演等,激发留守儿童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融入集体,拉近师生和同学之间的距离,为后续的关爱和教育活动做好情感铺垫。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师可以根据留守儿童的情况、乡土音乐的特色、校风班风,灵活地选择与组织学习内容,将乡土音乐、乡土表演形式、乡土审美趣味带进课堂,提升留守儿童的课程认同感,培养他们学习与参与兴趣。

  其次,建立音乐心理减压室,可以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行动力,丰富课堂形式。有研究者注意到乡土音乐教育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的作用[4],乡土音乐只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种媒介,我们可以利用音乐心理减压室,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或直接开展音乐心理干预。这些措施需要注意,不能失之生硬,紧要的是通过乡土知识、乡土表演形式和地方审美特点等元素的引入,丰富课程内容,推动课程本土化,提升教师的课程行动力,增强课程的向心力。   最后,其他学科的经验为深化音乐课程认同、干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贵阳市金阳新区第二实验学校语文组以校本课程《经典诵读》为切入点,让留守儿童与经典同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克服心理障碍,全方位修身养性,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快乐的经典人生”[5]。这样的做法颇具启发意义。中国古代有吟诵传统,吟诵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也是传统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音乐与其他学科联合,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的效果将远远大于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单兵种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