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一)心理资本的提出及其分类
心理资本理论最先是由西方国家的学者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构成心理资本理论的理论基础[2]。对于如何界定心理资本的问题,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大致归纳为三个类别:类状态论、类特征论和综合论[3]。类状态理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发展状态[4],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希望、自我效能感、乐观和坚韧性[5];类特征论则认为心理资本具有突出特性,主要表现为持久性与稳定性[6];综合论主要是把类状态论与类特征论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心理资本既具有人格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可塑造性,人们可通过训练获得相关的品质,从而提高工作能力[7]。本文倾向于认同第三个类别,即综合论,个体的心理资本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适当的采取一些措施来干预从而实现更好的开发心理资本的特质。对心理的资本的具体定义,可以更多的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可将其理解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
至今为止,越来越多学者都开始探究心理资本的理论,其中,国内大部分学者对心理资本的研究是在类状态论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有少部分学者开始结合本土的特点,运用本土的经济学及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心理资本理论在大学生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国内学者在将在校大学生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的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上对许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致力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这正体现了时代需求与学科发展的创新性。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目前常用的心理资本测量工具主要是问卷或量表,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是类状态理论。类状态理论主要进行四个维度测定: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当前的研究主流依旧是在此四个维度为基础上进行开展,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相关性研究,现有的研究工具比较单一[8],还缺乏精确有效的研究工具,更精确合理的研究工具还需要加强进一步的探究。另外,研究范围则更多集中在类似于性别、生活条件的贫富或生源地(城市或农村)等方面,关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目前关注较多的也主要集中在一些特殊群体,如贫困大学生生心理资本研究等。
当前,虽然很多学者在关注大学生心理资本方面的理论研究,但是研究成效并不是很大,具体运用也不够有效,在大学生心理资本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总的来说,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深度较浅,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不够全面等。也因此导致大学生心理资本理论研究的作用及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
20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