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不良心理的预防策略

2023-11-08
大学生创业不良心理的预防策略:心理不良倾向不是一种静止的最终状态,而是一种延续的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进行及时有效地调适和预防,有助于大学生处理好心理困惑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从而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地进行创业。预防创业不良心理需要集社会、学校和大学生之合力。

  (一)社会教育层面

  首先,完善创业政策,共建创业平台。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或大学生毕业后几年创业或将“常态化”。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针对大学生创业中常见的现实问题,制定一套系统、完备的政策,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提出原则与要求,明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权责,规范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资金、基地、教育、管理机构等参与因素的运作,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法制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法律保障;在现有的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基础上,政府可以作为牵头者吸引知名企业投资和社会慈善机构捐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引导所在地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建设创业孵化载体,促进创新创业要素自由流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支持。其次,加强创业宣传,营造创业氛围。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载体,大力宣传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挖掘社会上涌现出的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先进典型,用舆论的力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后,优化创业服务,形成创业新机制。在政务大厅专设创业咨询服务平台,整合与创业相关的部门,为大学生提供一站式、便捷化的服务,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协同的创业新模式。

  (二)学校教育层面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指导者,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完善专业设置。专业设置要与学校优势资源、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成长需要紧密契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就业率持续偏低、不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实行预警退出机制,及时增设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需要、学校办学目标和时代发展的专业。第二,加强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育人体系中,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实践环节考核比重,充分调动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创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把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向学生传授自我认知、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建立创业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主动、深入地掌握创业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对有问题的大学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团体辅导等。第四,强化大学生创业实践锻炼。与地方政府、知名企业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生实习基地,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组建一支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创业教师团队,指导大学生创业;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第五,充分发挥朋辈和创业杰出校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讲座、经验分享交流会等形式,让优秀大学生创业者和创业杰出校友回母校现身说法,使大学生感悟创业的艰辛,并从中获得启发,为自己创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三)自我教育层面

  创业心理素质不健全是导致大学生创业不良心理的直接诱因,因此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端正创业动机。创业动机是直接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内部力量。大学生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深入了解创业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潜质,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制定恰当的创业目标和创业期望;最后,要调整创业动机,端正创业态度,淡化“金钱”观念,树立远大的创业理想。第二,增强创业意志。大学生要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遇到挫折及时地调整心态,提高情绪调控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对待创业过程中产生的创业不良心理状态;也可以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培养自己的意志,比如经常给自己设置一些难题,在困难中锻炼自己的意志。第三,提升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在入校之初接受“大学第一课”教育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个人特质等要素,在对主客观因素进行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制定阶段性和长期的行动方案。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应变能力等,苦练内功,增强实力。第四,塑造创业人格。健全大学生的创业人格是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在要求,更是大学生创业成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证。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自主、乐观、积极、自信、敢为、果敢、坚毅、创新的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