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力的影响因素

2023-10-29
复原力的影响因素:目前,对复原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机制、结构以及一些模型的探讨。例如:常慧青对青少年心理复原力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如何提高青少年心理复原力的素质,为青少年健康发展奠定基础[4];郭雪萍、汪胜亮分别深入研究大学生复原力的影响因素和干预对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5-6]。张姝■和王芳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及时对灾区中的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复原力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探讨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和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与复原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大体上将复原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个体、家庭、社会三大类。

  (一)个体因素

  自我(个体人格的核心)对心理复原力产生重要的作用。在结果取向研究中Bonanno等人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幸存者中发现,心理复原组个体的自我提升得分都显着高于其他组别的个体[7]。这研究有效地说明个体的自我是实现心理复原力的重要资源。在雷鸣的《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复原力》一文中指出,自我和谐因素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可以深化自我与复原力的关系。而且调查结果显示,自我不和谐因素与心理复原力呈显着的负相关,自我灵活性与心理复原力呈显着的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容易导致个体对自己产生不合理的认知,更倾向于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导致个体对压力的控制感以及承受能力下降[4]。   在此之前,王倩的研究指出自我和谐对幸福感的重要影响[8]。而自我和谐又与心理复原力存在相关,那么幸福感与心理复原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出,主观幸福感可以影响复原力水平[3]。与国内的某些研究结果相一致,主观幸福感得分越高,复原力水平越高。个体主观体验到的幸福程度越高,对待身边发生负性事件更容易用一种乐观向上的方式处理,这样就会使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增加,从而使个体表现出较强的心理复原能力。在崔丽霞、殷乐的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与压力间起到中介调节作用,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刚才的解释是正确的[9]。

  郭雪萍在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时得出了,人格的内外向性与情绪性均对复原力有显着的预测作用[5]。对此可以这样理解,具有外向性格的人热爱交际,社交面广,那么当这类人遇到困难时就容易得到更多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使其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得到增加;而内向性格的人比较沉默,不善于交流,这类人较外向性格的人有较少的支持和帮助,从而降低了复原力的保护因子。那么情绪稳定的人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通常不会采用偏激的方式处理问题,从而增加了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反之,情绪不稳定的个体缺少自我控制能力,易激动,使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减少,使复原力的水平偏低。

  (二)家庭因素

  复原力不单指个体所拥有的个人特征,它还包括一些社会资源,如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帮助和支持。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是最主要的保护因素,为个体提供心理复原力的社会情感支持并且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由于父母教养方式与众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如焦虑情绪、人格、应付方式、自我概念的形成等,所以有专家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同样与复原力存在相关关系。根据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确对心理复原力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并且积极的教养方式更利于子女的心理复原力的发展,而且母亲采取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的影响大于父亲。这样有效的提示家长应该更加重视母亲角色在子女心理复原力培养成长中的重要影响力。

  (三)社会因素

  除了以上两种因素的重要影响,社会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黄敏娟指出领悟社会支持与复原力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建立更好的复原能力的欲望就越强烈,所以会表现出更好的复原能力。而且社会支持会以复原力为中介间接影响积极应对方式。那么可以这样理解,社会支持状况良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支持资源,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面对问题时就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聂远刚以青少年为被试的实验得出,人际和谐、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存在着显着相关[10]。这一结论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理论。并且在杨彩霞的结论中得出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复原力也存在着正向预测作用[11]。那么复原力作为中介不仅可以影响积极应对方式,而且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也起着中介作用,并且对心理健康存在着正向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