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适应不良
环境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由于生活习惯的变化和学习内容、方法的变化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从熟悉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除了要克服饮食习惯上的巨大变化,还要克服心理、文化、习俗变化所带来的不适。大一新生从中学升入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长辈们过度呵护,使其能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使他们呈现出高依赖性、盲目自信、以自我为中心等特征。高中生活轨迹一般是三点一线、老师全权负责,而大学学习主要靠自主学习、自由支配时间,因此,当新生踏入大学校门之后,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一段时间出现孤独、失落感,不能较好适应新环境。
2.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度保护使得独生子女较为自我中心。并且当前的中学阶段主要是应试教育,大学新生普遍交往能力不足。在入校后,一些个性等方面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一些大学生由于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缺乏交往意识等,造成和宿舍、班级同学关系紧张,导致情绪苦闷,影响学习。陈青萍研究发现:引发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原因中有35%涉及宿舍生活,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面临变化的宿舍人际环境时容易发生人际适应不良问题[2]。一些学生因此沉浸在网络世界里,麻痹自己,在虚拟的世界里虚度光阴,从而荒废学业。还有一些学生,在大学的评优评先评困时,和他人产生人际矛盾,从而导致适应不良。
3.学习适应不良
相当一部分大一新生入学后,对大学学习适应不良,表现为不了解如何进行自主学习,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一些大一新生没有了高考的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弱化,产生迷茫困惑心理。不习惯大学学习的跳跃性、选择性及自主性学习,表现为学习上厌倦、盲目,部分新生由此产生无所适从,心态上空虚、迷茫。还有一部分大一新生,中学阶段遥遥领先、自以为然。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中人才济济,强手如林,自觉平淡。因此产生强烈的压力,导致强烈焦虑,出现适应不良。
4.生活挫折
当前大学新生多为独生子女,对于许多新生来说,第一次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他们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一些大学生在遭遇生活中的小挫折,如老师批评、与舍友等争吵等事件之后,会产生强烈的反应性情绪。导致个体的消极体验,引发适应不良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新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调整和适应。还有些新生,入校后就开始恋爱,失恋后,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节,进而产生各种不适感,导致学习生活受挫。
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2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