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校生消极心理现状与原因分析

2023-10-09
体校生消极心理现状与原因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当前体育专业的职校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更需要高度重视、全面分析。

  1.职校生常见的消极心理

  体校的教师经常会感到教学没有成就感,辛苦几天做出来的教学内容在讲台上把自己都感动了,可是学生在下面要么默默玩手机,要么伏台睡觉,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故意唱反调哗众取宠。长期的体育专项训练使得体校生文化远远落后于一般中职学生,而中职类体育学校成为了“三流教育”“差生托儿所”的代名词。这使得体校生普遍存在消极心理,他们觉得自己是失败者、淘汰者。[1]就像一位学生曾经说过:“老师,学得好的就不在这个学校了,我留在这里锻炼身体等年龄到了就去打工了。”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几乎不设定学习目标,学习成绩得过且过;少部分学生对课程过分要求“实用化”,急功近利,觉得文化基础课程学了以后也没什么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也有不少体校生一方面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更不懂得对学习上的失败进行合理的分析而读不进书,另一方面迫于父母的压力不得不在学校继续学习,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导致他们对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常伴随着厌学情绪和行为。[2]

  体校生的消极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所属专业的自卑心态

  竞技体育的竞争失利加上对于体育专业就业的迷茫使得体校生对所属专业存在消极认知。他们普遍认为相较于其他热门专业,体育专业脱离社会需求,在竞争中没有优势。面对就业他们多数保持恐惧、逃避的心态,觉得自己将来难有作为,无法实现人生理想。

  (2)对文化学习的被动应付状态

  部分体校生是初中毕业后进入体校的,文化和专业基础都跟不上的他们迫于家庭的压力不得不继续接受学习,这种被压迫的感觉使他们更加讨厌学习,对课堂教学安排总是被动应付,甚至旷课逃学。对于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他们可能满口答应,事实上却是糊弄应付。在违反纪律之后往往会以“我下次不会了”来敷衍搪塞,表现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情况,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不顾学校纪律我行我素。[3]

  (3)对自我要求的降低

  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优势,夸大自己的不足,甚至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都不会获得成功,自己给自己设定“我不会”“我不行”“我不能”等限制,遇到困难就想逃避、放弃。 面对学习失败,他们往往会用“题目太难”“脑子不好用”“老师教的没意思才不学”来进行自我心理补偿。一些学生还产生抑郁、焦虑心理,渐渐变得自我中心、自私狭隘、自我封闭,与人相处敏感多疑,觉得自己不受欢迎,与同学关系疏远。

  2.体校生学习消极状态的班级培养反思

  从班级培养的角度分析体校生在学习中产生诸多消极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包揽班级事务

  很多年轻的班主任,因为缺乏管理经验,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他们喜欢大包大揽。学生没有自主决定班级事务的权利,他们的主张得不到认同,其能动性也随之大大降低,甚至有一些学生不满班主任的专权而对班级、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2)班干部培养不到位

  有部分班主任选任班干之后就把所有的事情放手给班干处理,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班干的自主能力,可是缺乏班主任的协助指导导致班干工作得不到学生的配合,班级的工作沦为班干的工作。这不仅打击了班干对班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也可能导致班干遭到同学的排挤。长此以往,班干势必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学习也是消极应付。

  (3)过多关注后进生

  调皮捣蛋的学生往往需要班主任更多的约束和关注,这样在无形中班主任对班级中上等学生的管理和沟通时间就被缩短了,班主任“偏心”由此而来。一方面班级上渴望被关注的优等生没有得到有效沟通和指导,另一方面后进生被过多的关注教育,导致班级群体性抑郁状态并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4)班级活动形式化

  虽然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安排很多班级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是很多时候由于时间仓促,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的认知不充分、准备不充分,导致班级活动形式化。为了应付快节奏的工作,多数班主任选择利用班会课简要地介绍活动主题并留影小结,可是并没有对活动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多数学生并没有通过班级活动真正获得正能量,班主任也没有通过班级活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体校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班级学习气氛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缺乏积极学习氛围的班级将导致体校生学习中的消极心态。消除体校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可以从班级建设入手,积极构建班级培养模式。